尼克松政府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
本文关键词:尼克松政府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
【摘要】:从1969年11月17日开始,美国和苏联就限制进攻性和防御性战略武器进行了为期两年零六个月的漫长淡判。最终于1972年5月的莫斯科峰会期间,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签订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以及《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及其补充议定书。其中《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为正式条约,有效防止了美苏双方在反弹道导弹领域的军备竞赛,因此被很多政治家和学者称为“战略稳定的基石”。 在文章结构上,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轴,详细叙述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谈判背景和过程。第一章介绍《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的历史背景,分析了反弹道导弹对美苏军备竞赛和战略稳定的影响;第二章着重叙述美苏双方在公开和秘密渠道谈判中的分歧和较量,以及尼克松政府内部在《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内容上的复杂决策过程;第三章对《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及相关谈判进行了简单的评价。同时,本文沿着时间主轴横向展开,梳理同一时期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相关联的国家和事件,揭示了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与当时国际局势的紧密联系。 本文以解密的美国档案为基础,结合谈判代表的回忆录及著作,通过详实的历史材料再现尼克松政府进行《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的那段历史。因此,在写作手法上,本文以客观陈述为主,力求追溯历史原貌。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从微观的角度细致地理清《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的过程,并从美苏所处的国际环境等宏观角度分析《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的背景及其影响。在论文的写作中,运用了史料搜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历史比较方法(例如,对比美苏两国参与谈判人员的回忆录)。
【关键词】:战略武器 反弹道导弹 谈判 尼克松政府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15.2;K712.5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2
- 一、研究现状9-10
- 二、研究意义10-12
- 第一章 《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的历史背景12-19
- 一、反弹道导弹系统的发展历程12-15
- 二、美苏竞相部署反弹道导弹15-16
- 三、20世纪60年代美苏有关反弹道导弹的接触16-19
- 第二章 尼克松政府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谈判19-48
- 一、尼克松政府对反弹道导弹及其谈判的态度19-25
- 1. 尼克松政府对部署反弹道导弹系统的态度19-20
- 2. 尼克松政府对反弹道导弹谈判的立场20-23
- 3. 尼克松政府与苏联进行反弹道导弹谈判的战略考虑23-25
- 二、美苏有关反弹道导弹谈判的开始25-27
- 三、尼克松政府在不同方案之间的抉择27-33
- 四、美苏两国高层对谈判的干预33-37
- 五、反弹道导弹谈判取得突破37-44
- 六、《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签署44-48
- 第三章 关于美苏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谈判的意义48-50
- 结语50-51
- 参考文献51-53
- 一、档案资料51
- 二、图书资料51-53
- 后记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顾巢陵;人权问题的几点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孟华秀;中俄伊犁交涉与中法越南交涉成败原因之比较[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4 田文林;;地缘政治、中东破碎地带与利比亚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4期
5 朱继光;;蒋介石对陶德曼调停的态度之变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沙健孙;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对美国的政策和策略[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黄英;《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的签订与美国的退出[J];北方论丛;2002年03期
8 于春苓;;影响俄罗斯外交的传统因素[J];北方论丛;2006年05期
9 许加梅;;冷战时期美国对南斯拉夫政策评析(1948—1958)[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10 徐长恩;;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新加坡华文教育衰落原因[J];八桂侨刊;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梅雪芹;;张文淳先生与我国的世界史研究[A];中国非洲史研究会三十年[C];2010年
2 龙向阳;;1966—1969年中国与非洲关系初探[A];北大非洲研究丛书——中国与非洲[C];2000年
3 何云峰;;毛泽东: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者[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4 杨原;;大国崛起进程中的合法化策略与制衡规避[A];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2010年博士论坛[C];2010年
5 熊乐兰;詹真荣;;列宁的社会建设思想研究[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生;;南京大屠杀的“德国视角”——以德国外交档案为中心[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7 关捷;关伟;;论东北少数民族抗战特点[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张伯里;;毛泽东国力思想与当代综合国力研究[A];毛泽东百周年纪念——全国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下)[C];1993年
9 王翠文;薛琳;;在同盟理论的框架下分析北约的“多边核力量计划”[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四辑)[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晓亮;阿富汗战争:苏联高层决策研究(1979-1989年)[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娟娟;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银萍;民族主义与韩国反美主义[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秀阁;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张燕军;二战后中东地区的军备竞赛与军备控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刘鸣筝;美国公共外交研究(1917-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广峰;战后国际格局下的琉球问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彭震;“中国威胁论”——影响与对策[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宇;论中国特色海洋战略的构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继婷;查尔斯·埃文斯·休斯的早期政治和外交生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晓岭;桀骜难驯的权力—德国立宪艰难之因[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霞;英国与英布战争(1899-1902)[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雪;苏联中东政策的调整及实践(1954-1956)[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郭凯;约翰·路易斯·加迪斯的史学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595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59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