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核心理念、现实行动与未来路径
本文关键词: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核心理念、现实行动与未来路径
更多相关文章: 亚太安全新架构 亚洲安全观 安全战略 合作路径
【摘要】:尽管尚未形成一个广泛有效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亚太地区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态势,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各领域交流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地区安全与经济形势变化,安全挑战正日趋严峻且超越单双边管控范畴,对构建覆盖整个地区、综合治理各类安全问题的多边合作平台的呼声不断上涨。基于中国创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议,笔者试图探讨以亚洲安全观为指导原则构建地区安全新架构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未来路径。中国自2013年以来为推动亚太安全合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动,标志着中国的地区安全角色正从传统的"参与方"向"积极倡导者"转变,为未来的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夯实了基础。随着相关理念的逐步推广,未来地区各国有望以更大的热情和动力投入亚太安全新架构建设。中国作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倡导者,需要根据未来地区安全形势的可能发展,合理规划构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路径并提出明确而有力的阶段性行动计划。
【作者单位】: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中心;
【关键词】: 亚太安全新架构 亚洲安全观 安全战略 合作路径
【分类号】:D815.5;D822
【正文快照】: 自2013年10月10日中国领导人在第八届东亚峰会上首次提出建设亚太安全新架构以来,中国政府和学术界一直努力拓展和深化这一理念,并积极探索创建亚太安全新架构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这一理念的内涵仍不够明晰和具体,加上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地区安全形势变得愈加复杂严峻,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帆;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与联盟政策[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唐鹏琪;印度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1年02期
3 孟祥青;论中国的国际角色转换与对外安全战略的基本定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07期
4 吴心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转变[J];美国研究;2002年03期
5 程传林;日本“有事法制”与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J];国际论坛;2004年06期
6 卢新德;论美国信息安全战略的扩张性[J];当代亚太;2005年07期
7 吴心伯;论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走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郭忆薇;;论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演变[J];社会科学家;2007年S2期
9 胡文秀;;国家崛起的安全战略与中国的选择[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太宇;;论清教思想对美国安全战略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明庆忠;;论中国水电可持续发展安全战略体系构建[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柳丰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西部安全环境与西部安全战略[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郄永忠;对经济全球化下安全战略重新定位的思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邱德华;区域水安全战略的仿真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4 胡德勇;我国优势有色金属资源安全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张贵洪;超越均势[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源;《中国军力报告》与美对华安全战略[D];复旦大学;2008年
2 黎文龙;冷战后美国亚太安全战略的理论与政策[D];湘潭大学;2002年
3 何穆;新时期东亚安全问题及俄罗斯的东亚安全战略[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4 蔡然影;冷战后美国中亚安全战略对美国在中亚援助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6年
5 陈莹;冷战后美国的东南亚安全战略及其对中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5年
6 李惠臻;冷战后中美安全战略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7 吴伟兴;21世纪初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2年
8 刘慧;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的亚太安全战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晶;21世纪初俄罗斯亚太安全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10 邵君昱;美国21世纪“重返”东南亚的安全战略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89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68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