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争端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途径的探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9:09
本文关键词:北极争端与中国参与北极事务途径的探究
【摘要】:按地理位置划分,北极地区地处北纬66°34′(北极圈)以内。这个常年冰封的地区,最近几年成为全球热点:北极八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丹麦、冰岛、瑞典和芬兰)就北极地区的领土与领海主权、海洋专属经济区划界、大陆架划界以及北极航道等问题展开了明争暗斗,同时北极域外国家和地区也纷纷在北极地区施加自己的影响力。域外国家在参与北极事务方面存在诸多共性,包括增强本国北极利益诉求,加强北极科学研究,拓展与北极国家外交合作,拓宽北极参与渠道等。中国作为北极域外国家,同时也是近北极国家,鉴于北极对中国重要性方面的考量,我们对北极事务的参与范围越来越广,参与深度越来越深,故而在北极事务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已经加入或参与了很多北极相关的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包括北极理事会(Arctic Council))、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IASC)、北极大学(UArctic)等,其中北极理事会是在北极事务中最具影响力的组织。2013年5月15日,北极理事会第八次部长级会议上,理事会的八个成员国一致同意中国、印度、意大利、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申请,批准这六个国家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这标志着中国结束了六年的特别观察员身份,正式转正,在这个目前解决北极问题的主要组织中有了更加通畅的参与渠道。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中国将有以下几个显而易见的优势:第一、随着渠道的进一步畅通,对理事会活动的参与度更高;第二、这更进一步证明我们在参与北极事务中的合法性;第三、这对我国涉北极事务的相关机构、机制的建设也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在科学考察方面,截止2014年,中国共进行了六次北极科考,取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及丰硕的科研成果,同时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中国建立了目前我国唯一的北极科考站—黄河站。不仅如此,中国也正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参与到北极事务中,包括加入相关国际组织,加强与北极国家的经济贸易合作等。本文分析了目前在北极地区存在的诸多争端。第一、北极的主权纠纷,分析北极八国领土主权的获取历史,概括来讲就是从发现、先占、购买到司法判决演变的历史。《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作为解决北极纠纷的一个重要案例,对今后北极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思路。简述了汉斯岛纠纷的历史起源与先关事态的发展变化。第二、北极传统海域的划界纠纷,系统地罗列了北极已解决的划界争端和目前尚未解决的划界争端。第三、北极的外大陆架划界纠纷,系统分析了自2001年俄罗斯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提交申请以来各北极国家对大陆架的划界主张。第四、北极航道争端,分析了位于加拿大北极海域的西北航道和位于俄罗斯近海的东北航道所有权的争端。本文主要从海洋法学的视角切入对北极现有争端进行分析,阐述了北极所面临的各种争端。从管理学的角度理清了北极争端的解决思路,逐一对争端的解决途径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最佳途径。尝试性地以地缘政治学的角度并结合当前国情提出解决方案,旨在使北极地区能在政治、经济和法律机制的有效运作下,缓和目前一触即发的紧张态势。最终,通过对前文的归纳总结,得出对中国参与北极途径的政策建议。通过对争端的历史起源,各国为解决这些争端采取的措施,已成功的解决案例等的分析,以及国内外学者对解决思路、解决途径的探讨,剖析北极局势的发展变换。对中国在北极战略上的定位,笔者提出了以下三个观点:第一,中国在北极理事会等国际组织的框架内对北极事务的参与;第二,中国应该如何加强与北极国家灵活务实的双边或多边合作;第三,对近北极机制的探讨。通过对这些北极参与途径的探究,为中国早日在北极的谋篇布局提供相关建设性意见,为中国的北极战略献言献策。发挥中国在北极地区的负责任大国地位,有利于北极的和平开发与利用,有利于中国在国际地缘政治经济的新变化中抢占先机,有利于中国在新常态中实现更加全面、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关键词】:北极 划界争端 北极理事会 战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630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引言9-17
- 1.1 研究背景9-13
- 1.1.1 北极的区位地理特性9-10
- 1.1.2 北极的资源环境状况10-12
- 1.1.3 北极争端的演变路径12-13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2.1 研究目的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1 国内北极事务的相关研究14-16
- 1.3.2 国际对中国北极政策的研究16-17
- 第二章北极主权争端研究17-18
- 2.1 北极八国主权获取的历史17
- 2.2《斯匹茨卑尔根群岛条约》的历史17-18
- 2.3 汉斯岛主权之争18
- 第三章北极传统海洋划界争端18-21
- 3.1 已解决的划界争端18-20
- 3.2 尚未解决的划界争端20-21
- 第四章 北极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争议21-24
- 4.1 北极大陆架的争议现状22-23
- 4.2 外大陆架界限争议的法律分析23-24
- 第五章 北极航道之争24-30
- 5.1 东北航道26-28
- 5.2 西北航道28-30
- 第六章 北极争端的解决思路浅析30-34
- 第七章 中国的多渠道北极参与途径探究34-43
- 7.1 对北极地区公海资源的权利行使34-36
- 7.2 深化在北极地区已有的双边与单边合作36-37
- 7.3 探索更加丰富灵活的模式37-41
- 7.4 近北极机制的探索41-43
- 第八章 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潘正祥;郑路;;我国北极战略浅见[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2 曹升生;;加拿大的北极战略[J];国际资料信息;2010年07期
3 郭培清;董利民;;印度的北极政策及中印北极关系[J];国际论坛;2014年05期
4 尹丹阳;;解决北极争端的法律机制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年09期
5 任晓伟;李永强;;北冰洋主权之争与中国国际责任浅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本文编号:593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59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