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
本文关键词:“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与“中国经验”
更多相关文章: 亚洲安全观 亚洲方式 “东盟方式” “中国经验”
【摘要】:"亚洲安全观"从理念转化为行动需要基于亚洲历史经验的规范框架和制度安排。文章将亚洲区域整体作为核心分析层次,阐明了二战后亚洲区域合作实践进程中所积累的以"亚洲方式"为核心的"亚洲经验",包括区域自主、不干预、非武力、尊重主权、共识性决策和非正式的渐进主义等。以这一宏观区域实践为背景,文章提出一种亚洲大国协调和合作安全相融合的"一轴两翼多节点"的"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路径。其中,"一轴"着眼于区域总体安全的亚洲大国协调;"两翼"即上海合作组织等"中亚中心"和东亚峰会等"东盟中心"的合作安全;"多节点"即各种次区域或微区域合作机制。三者分别构成这一区域安全新架构的"基点"、"重心"和"支点"。文章在最后阐明了亚洲区域安全合作进程中的"中国经验",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海精神"、"软安全"、"软法律"、主权平等及尊重多样性等,揭示了"中国经验"与"亚洲经验"的共生关系及中国在"亚洲安全观"制度建构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亚洲安全观 亚洲方式 “东盟方式” “中国经验”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二战后东南亚区域合作起源与演变研究(1945~1967)”(项目编号:15BSS040) 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中国东南周边地区安全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4ZDA08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83
【正文快照】: 2014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亚信峰会上提出了“亚洲安全观”倡议,该倡议提出两年多来,已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国际社 会普遍认为,“亚洲安全观”为亚洲以“创新性安全理念”构建“区域安全合作的新架构”提供了重要的观念基础。(1)学界和政界对“亚洲安全观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萨本望;我国安全观的变化及新的“普遍安全观”的主要特征[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01期
2 ;重构国家经济安全观[J];求知;2001年05期
3 张小兵,王军;浅析美国人的安全观[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卢新德;简论新经济安全观[J];当代亚太;2004年03期
5 郭忆薇,聂运麟;中美安全观比较分析[J];国际观察;2004年01期
6 黎石秋 ,徐松竹;贯彻《决定》《条例》 树立科学的安全观[J];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2004年02期
7 左玲;;国际安全观三大主要理论范式及新安全观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07年01期
8 张建孝;何小平;;牢固树立正确的安全观[J];西南民兵;2007年09期
9 仲秋;张玉国;;战后日本安全观的延续与发展[J];日本学论坛;2008年04期
10 赵广成;;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为基础确立新型安全观——“东亚与东南亚合作安全:回顾经验 迎接挑战”国际研讨会综述[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杜金林;李东强;;论科学安全观谈安全管理[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德蜀;张爱军;;平安奥运与大安全观[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陈雯雯;;大力倡导安全观[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4 王汉中;;粮食安全观应与时俱进[A];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第九十次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论坛文集[C];2004年
5 蒋方政;;树立科学的安全观,为铁路跨越式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A];中国铁道学会——2004年度学术活动优秀论文评奖论文集[C];2005年
6 程鹏雷;焦振炜;;安全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A];安全生产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选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飞江;企业应培育绿色安全观[N];东北电力报;2006年
2 徐达内.com;任仲平否定“均势”和“绝对安全观”[N];东方早报;2014年
3 商务部政研室副主任 杨正位;树立开放的经济安全观[N];人民日报;2014年
4 樊泽才;要树立“三个百分之百”安全观[N];东北电力报;2006年
5 徐平 (作者单位:北京总队十三支队);特战特训保安全[N];人民武警;2007年
6 牛俊峰;安全也是“硬要求”[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市政协委员 吴建中;全程全域全员树立世博大安全观[N];联合时报;2009年
8 叶干连 广东总队;树立大安全观[N];人民武警报;2010年
9 唐勇 北京总队十一支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N];人民武警报;2013年
10 察哈尔学会高级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义桅;用大安全观化解亚洲悖论[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叶青;二战以来日本安全观的形成和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安全观的变化(1982—2002)[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李学保;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安全合作:理论争鸣与实践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忆薇;冷战以来美国的安全战略和安全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中美安全观:差异及影响[D];暨南大学;2007年
2 党昊;现代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对安全观演变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费芸;欧盟安全观与东盟安全观比较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4 荆琪;中国共产党公共安全观探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明旭;中国的“亚洲安全观”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6 赵汗青;中国共产党的公共安全观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明权;论冷战以来西南边疆安全环境的演变[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林泉;从“9·11”事件透视美国的安全观转变和危机决策[D];吉林大学;2007年
9 瞿少华;“9·11”后美国安全观的调整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10 桑丽;东南亚合作安全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40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640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