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调处期间中共对美政策及后续效应
本文关键词:马歇尔调处期间中共对美政策及后续效应
【摘要】:1946年是中国曲折历史道路上极其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通过马歇尔调处事件所反映出的美国、中共彼此之间的政策调整以及中共如何抉择未来道路的研究一直是业内关注的热点。本论文以美国派遣马歇尔调处国共纷争为背景,对中共对美政策的认知、调整和抉择进行阐释、分析,并归纳总结了其中的宝贵经验,揭露对当时及现今的历史启示。马歇尔调处事件总的来讲可以划分为两个重要阶段。这一过程中,中共一步一步形成了自身相对成熟的对美策略。从历史角度看,在国共斗争中需要抉择时,中共都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先进指导思想,对美国的举措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性的揭露美国对华政策的真相并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从而给中国道路指出了一条光明、前进的方向。在调处的第一阶段(1945.12-1946.3),马歇尔基本坚持公正、和平的立场,协助国共和谈取得一系列成果。由张群、周恩来、马歇尔三人组成的谈判小组曾达成《关于停止国内冲突的命令和声明》、《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的决议》、《关于军队整编及中共军队统编的方案》;全国政协曾通过《和平建国纲领》等决议案。调处的第二阶段(1946.4-1947.1),受美国对华政策内外不一致的矛盾政策的影响,马歇尔也开始由主张促蒋和谈转变到援蒋内战的政策重心上来。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初期采取了“以争取为主、批评为辅”为原则的斗争策略;直到内战爆发,国民党公开破坏停战令和政协决议,美国援蒋内战的矛盾政策完全公开化,中国共产党开始予以公开的抨击与斗争。第二阶段后期象征性的和谈也仅仅是让中国人民看清国民党和美国的真实嘴脸,是教育人民群众有力的手段。在马歇尔调处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对美策略的几次转变可以说是顺应和平民主的时代潮流的。中共中央在谈判过程中学习制定自己的外交政策,积累属于自己的领导智慧。中共中央最终依靠自身实力的发展,守卫来之不易的和平,坚守来之不易的人民民主利益,最终走上了新民主主义建国之路。论文的创新点在于以1946年马歇尔调处这一事件做历史切片,从大的历史角度来看中共的发展及未来走向,重在体现中共领导下中华民族走上独立自主的胜利之路和建国之路。从中透视,中共政策所体现出的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今的世界,中国在腾飞。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的对外关系,尤其是中美之间的关系,是紧迫而又必须面对的问题。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与反思的过程,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建立起积极稳定、谋和平、共发展的新型外交关系,才是中美两国共同的利益所在,是两国人民共同的期待。中国只有把国家、民族和个人利益紧紧联系起来,才能更好的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现今的实际情况出发,凝聚起中国人民的力量,更快地实现“中国梦”。这才是历史经验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歇尔 调处 政策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829.7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8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10-13
- 二、研究现状13-15
- 三、研究内容15-16
- 四、研究创新16-17
- 五、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马歇尔使华的国际背景18-26
- 第一节 二战后国际形势新格局及中国之前途18-21
- 第二节 美苏对国共关系的认知和对华的矛盾政策21-26
- 第二章 马歇尔调处的发展历程26-35
- 第一节 美国选择第二次调处的分析26-28
- 第二节 前期筹划和马歇尔调处的两个阶段28-35
- 第三章 中共对马歇尔调处政策的认识及其对美政策的演变35-49
- 第一节 中共对马歇尔调处的态度35-36
- 第二节 马歇尔调处初期中共政策:中立美国,避免冲突36-40
- 第三节 马歇尔调处后期中共政策:争取为主,批评为辅40-43
- 第四节 内战爆发后中共对美政策:尖锐揭穿,教育人民43-49
- 第四章 1946年中共对美政策和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历史启示49-62
- 第一节 后续效应49-52
- 第二节 制度、理论、道路的早期探索52-58
- 第三节 启示58-62
- 结语62-64
- 参考文献64-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70-71
- 致谢71-7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景元,胡红玉;优才成长离不开自我教育——试析周恩来成才与他的自我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黄伟;;民族区域自治:实现民族平等的制度保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4 翟彦;;传统农业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价值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5 常林彬;促进科技进步 保持党的先进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文敏;李小芳;;试析周恩来经济建设的和谐思想[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7 李颖;陈独秀大革命时期错误定性表述问题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高盛源;余波;;大革命时期党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阈中的抗日战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金林祥;;深入开展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J];爱满天下;200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施雪华;;改革开放30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2 陈信琼;;新四军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A];铁军精神研究——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2007年
3 李敦送;;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傅伯言;曾丽雅;;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创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新华;;《论十大关系》的文本解读及相关文献的比较研究[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敏先;曹冬梅;;论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抉择和设想[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刘仓;;建国后毛泽东的科技战略思想研究[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张颖;;毛泽东与建国之初的中英建交谈判[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孟庆春;;张学良抗日主张与行动中几个关节点评析[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慧勇;周恩来与“文革”后期中央行政体制的重新整合[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东;国民政府江西第五次剿共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3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文玉;周恩来的人民观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唐政;新中国建立以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程及经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根寿;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郭艳文;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U,
本文编号:985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aijiao/98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