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辽宁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下辽宁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
【摘要】:辽宁良好的文化形象不但能够提高辽宁的国内、国际影响力,而且能够增强本省大众的荣誉感和凝聚力。随着计算机和通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融合媒体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增强官方的舆论表达与舆论引导;开展民间公民文明上网的教育活动;重视影视等艺术形式在文化塑造与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讲好辽宁故事,利用影视传媒提高辽宁形象,以实现辽宁良好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单位】: 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基金】:2014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新媒体时代辽宁形象的塑造与传播”(L14DZW012)研究成果
【分类号】:G127;G206
【正文快照】: 一、新媒体为辽宁文化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带来机遇与挑战“新媒体”是指继电视、电影、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在计算机和通讯等科学技术支持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移动媒体等。当今社会的文化传播是媒体融合式的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辰目;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形象[J];出版发行研究;2003年01期
2 ;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需要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形象[J];大庆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3 韩晓时;;打造文化形象 实施品牌战略[J];理论界;2009年08期
4 温朝霞;;论广东文化形象的构建与传播[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田怀聪;试论“文化形象”的建设[J];理论与改革;1998年03期
6 霜木;;张家港的文化形象[J];苏州杂志;2002年05期
7 陆桂敏,高展;关于天津区域文化形象的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方晓珍;;近代以来我国传统文化形象的演变及其启示[J];青海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9 高小康;重塑南京的文化形象[J];南京社会科学;1995年06期
10 王帆;;以艺术手段重塑民族文化形象[J];美术观察;201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卫鸣;陈炳辉;;文化遗产、怀旧意识与城市文化形象——遗产元素在博物馆平面设计应用的思考[A];中国文物通讯2004年第1期[C];2004年
2 孔昭林;王彦霞;;作为北京学研究分支的“影像北京”文化形象[A];北京学研究2013:文化·产业·空间[C];2013年
3 王立洲;;陕西文化强省建设要做到文化形象与文化精神的内在统一——以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为视角[A];文化自信与文化强省建设——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化分会场论文集[C];2012年
4 洪涛;;关于加快树立包头良好城市文化形象的对策思考[A];中国·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文;提升文化形象不能靠“镀金”[N];光明日报;2014年
2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祁述裕;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文化形象[N];解放日报;2006年
3 于平;文化自觉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N];文艺报;2011年
4 张家口市委常委 宣传部长 赵占华;提升文化形象 打造强市名城[N];河北日报;2011年
5 任慧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如何塑造中国文化形象[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2年
6 钟声;“经济天使”要展文化形象[N];人民日报;2013年
7 陈旭光;文化创意与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N];文艺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耿昕;全面提升邯郸文化形象和竞争力[N];邯郸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砚文;文化强国首先应有清晰的国家文化形象[N];北京日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伍斌;既赢市场票房 又树文化形象[N];解放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冯思思;打造城市文化形象新载体[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2 杨铭;方言与旅游地文化形象的感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赵建楠;旅游目的地文化形象及其传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4 邓长江;中国文化形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5 何绪刚;莒县审美文化形象与文化产业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73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273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