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s末以来成都市文化空间的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本文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空间 变化特征 发展模式 驱动机制 成都市 出处:《经济地理》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990年代末以来,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的变化特征。为探析这一变化情况,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文化空间类型增多,功能日益复合,区位选择的市场化与政策引导趋势逐渐增强,文化空间由市中心向城郊阶段性扩张,但存在类型与区域上的差异。②文化空间主体多元化,空间构建方式日趋个性化,开发模式呈现出专业化、节事化与网络化开发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文化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即制度转型通过改变文化空间发展的主体、改变主体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改变文化空间发展行为进而引发文化空间变化。关注新时期城市文化空间变化有助于及时掌握文化空间发展状况,进而为文化空间发展配置更优的资源与政策,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建设。
[Abstract]:Since the end of 1990s, cultural spa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urban space in our country, and it has shown significant change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In order to explore this change, Chengdu is taken as an exampl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cultural space types increased, the functions of the increasing complex, the location selection of marketization and policy guidance trend gradually enhanced, cultural space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the suburbs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stage.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xisting types and the region. 2. The main body of cultural space is diversified, the way of space construc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ndividualized, and the mode of development presents the trend of specialization, economization and network development.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of cultural space change, that is,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through the change of cultural spac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body. Changing the subject's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space and changing the behavior of cultural space development will lead to cultural space chang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change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in the new period is helpful to grasp the situation of cultural space development in time. Furthermore, it allocates better resources and polic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space,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culture.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区域开发与环境响应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基金】:湖北大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004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1155、41171143)
【分类号】:G127
【正文快照】: 文化空间最初出现于非物质文化保护中,特指集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所[1-2],如表演艺术、仪式、节庆活动等。其后,被社会学者界定为富含象征、符号、价值、情感、记忆的场所[3]。地理学者称其为文化区,是某类相似文化现象、特征与生活方式的地区。随着城市文化经济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杨;;中国早期的空间发展与美国的因应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胡俊;女强人的几种类型[J];心理世界;1995年02期
3 李壮萍;;城市三题[J];朔方;1990年11期
4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王昆;;跨国境合作阶段、特征与空间发展[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2 徐辉;徐颖;;构筑“开放、合作、和谐”的首都经济圈空间发展新格局[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刘宇辉;严慧慧;刘晖;;高新区空间发展趋势及结构模式选择[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4 陈珍珍;朱建达;;苏州地区城镇新区空间发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东风;;城镇群落的区域职能与空间发展——以吴江市东部城镇群落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亚南;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通过初审[N];安阳日报;2009年
2 本报驻广东记者 戴波 张亚萍 通讯员 刘伦斌;深港“都市水墨”的跨文化空间发展[N];中国文化报;2014年
3 李渊;贵德确定“三区两岸一中心”空间发展布局[N];海南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赵杰;仇保兴:强化中央对地方空间发展调控[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5 记者 周琳;拓展空间发展产业 努力实现又富又美[N];福建日报;2014年
6 广西社会科学院院长 吕余生;统筹空间发展格局 推动区域协调联动[N];广西日报;2014年
7 首席记者朱丽华;吸引具有发动机效应重大商业项目落户 进一步优化服务业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N];盘锦日报;2011年
8 记者 张云强邋王爽;济南勾画服务业空间发展新格局[N];济南日报;2008年
9 ;鄂尔多斯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关于《鄂尔多斯市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的决议[N];鄂尔多斯日报;2007年
10 记者 张文明 周炳文;城市太挤 昆明渴盼成长空间[N];云南政协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亚滨;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兆铮;基于交通经济带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2 龚裕钊;安溪县茶产业众创空间发展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3 张于蓝;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4 王国志;长春市城市化空间发展格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芳;广西贵港市区空间发展区划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6 佟玲;乌鲁木齐都市圈空间发展驱动机制及调控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7 高纲彪;“产城融合”视角下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8 李婷;1990年代以来西安边缘新区空间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9 王建成;法门寺文化景区建设与扶风县城空间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10 高超;龙X镇空间发展问题及规划对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0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450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