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铁路工程师留美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1881-1928)
本文关键词: 早期中国留美铁路工程师 留美幼童 逆向文化冲击 跨文化适应 出处:《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詹天佑被称作中国铁路之父;作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和他的留美幼童同伴一同建立起中国铁路系统。之后,更多在美国接受教育的学生,以凌鸿勋为首,接管了这项事业并将中国铁路建设继续下去。19世纪末期,美国有着全世界最发达的铁路系统,因此中国学生被派往美国学习先进的铁路建设知识,在学成归国之后,可以将在美国所学应用于中国铁路建设。讽刺的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铁路发展逐渐开始走下坡路,越来越少的乘客选择铁路出行;而同时中国高铁正快速发展,铁路依然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方式。如此强烈的对比反映出早期留美铁路工程师在中国铁路建设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批工程师在归国后如何适应国内环境,取得个人事业及整个铁路产业的成功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聚焦早期留美归来铁路工程师,通过研究其职业发展轨迹及其跨文化身份的形成,探究其学成归国后的跨文化适应过程。尽管有大量关于留美中国学生的研究及不少关于中国铁路建设的文献,铁路工程师很少被提及;几乎没有专注铁路工程师的研究文献,更不用提早期留美归来的铁路工程师。因此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通过历史研究,讨论留美铁路工程师在美国和回到中国后的跨文化适应过程:他们在中国铁路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在归国后是如何再适应的?作为技术专家,在再适应过程中他们形成了怎样的跨文化身份?本文选取12名早期留美铁路工程师作为研究对象。在120名留美幼童中,共有6名最终成为铁路工程师;因此在1890年至1928年的数十名留美铁路工程师中,同样选出六名作为研究对象,方便进行组别间的对比。本文大量运用原始文献,如自传和亲属撰写的传记,网络资源也提供了珍贵的相关文献。本文主要使用逆向文化冲击理论和跨文化适应理论。逆向文化冲击理论指的是学生归国后经历的一个"危机-恢复-调整"过程,跨文化适应理论主要分析归国学生的跨文化身份形成的过程。在逆向文化冲击理论和跨文化适应理论框架下,本文分析12名留美归来学生作为铁路工程师和教育家的事业发展轨迹。同时,他们在中美两国的不同教育经验也列入考虑,作为留美学生跨文化体验的前提。本文发现,这12名留美铁路工程师在归国在适应过程中,体现出典型的逆向文化冲击反应,即"危机-恢复-调整"过程。这反映在他们如何应对已经改变的祖国环境中。当他们学成归国的时候,所面对的"危机"就是已经发生改变的祖国;然后他们意识到,自身也发生了改变,变得更加"西化",会说英语,懂得西方的铁路建设知识:这就是"恢复"过程。通过将两种"改变"相结合,留美铁路工程师将自身在美国所学应用于时代现实中,达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完成"调整"的过程。同时,在跨文化体验过程中,这12名留美铁路工程师也形成了跨文化的身份特征,并以此作为归国适应策略。作为铁路工程师,他们深深受到美国先进铁路建设技术的影响,但是他们也意识到无法将自己在美国所学直接运用于中国的铁路建设,需要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作为教育家,他们呼吁引进美国教育系统,为中国大学生编纂铁路建设教材并翻译国外教材,尽最大努力将西方技术引进中国并传播给更多的工程师。在事业发展过程中,他们终身保持铁路工程师的身份,与政治保持距离,秉持"一旦是铁路工程师,一生都是工程师"的理念。最后,本文发现在两批留美铁路工程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大的差异,如在美国接受的教育程度,在美国取得的相关工作经验,回到中国后是否立刻成为铁路工程师等等……尽管有着极大的差异,他们在跨文化经验中都经历了"初期不顺-后期顺利"的道路。当他们刚刚学成归国的时候,胸怀实业救国的雄心壮志,却面对着巨大的困难:留美幼童受到清政府冷落,后一批留美归来的学生则面对着清王朝的覆灭,新共和国的建立与动荡的军阀混战。留美归来的身份反倒成了事业发展的阻碍;两批留美铁路工程师则都成功让自己迅速适应时代背景,努力寻找机会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本文得出结论,即使是作为技术专家,专注于铁路建造技术上的使用与传承,早期留美铁路工程师依然需要经历文化上的再适应过程,方可在归国之后发挥自己在国外所学,发展自己的事业与整个铁路业。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532.9;G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COMPREHENSIVE TABLE OF CONTENTS,2001[J];铁道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2 ;Railway Market Opening[J];China Week;2002年07期
3 ;Government to Invest US$19.8 Billion in Railways[J];China's Foreign Trade;2006年Z2期
4 ;China Starts Large Scale Railways Construction[J];China's Foreign Trade;2006年20期
5 ;TRANSPORTATION[J];China's Foreign Trade;2009年24期
6 ;LUO Ling & CAO Hong:Regional Economic Effect of High-speed Railway[J];Ecological Economy;2010年04期
7 ;High speed railway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n China[J];Engineering Sciences;2011年04期
8 ;Glossary[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年04期
9 ;Discussion on Development Mode of Large Railway Hubs in High-speed Rail Era:From Transportation Complex to Urban Complex[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年04期
10 ;Effects of electrified railways on quality of electric energy supply in urban power systems[J];Electricity;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Spat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ailway Passenger Network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A];2011年全国电子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Spati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Railway Passenger Network Based on Complex Network Theory[A];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Proceedings of 2012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mputer Science[C];2012年
3 ;Research On Frequency Demodulation of Railway Signal[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A Service Network Design Model for Railway Express Parcel Delivery[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Zhuomin Wei;Hongchao Song;;Research on the Design of Railway Passenger Traffic Decision Support System[A];201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3年
6 Soo-jin CHONG;Ryohei ONO;Akio SHIMOMURA;;Re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Railway Forest in Japan[A];The Universality and Regionality of Landscape Culture in East Asian Region[C];2006年
7 ;Study on Gathering and Dispersing Character of Passenger Flow in Beijing Railway Station[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上册)[C];2005年
8 ;Postal Delivery System for Railway Passenger Tickets in Guangzhou[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Q.Hu;H.F.Lam;J.H.Yang;H.Y.Peng;;Detection of Railway Ballast Damage by Vibration Measurement[A];Proceedings of the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Hong Kong Society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 2012、The 1st Mainland-Hong Kong Youth Forum on Mechanics 2012、The 8th Shanghai-Hong Kong Forum on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 2012[C];2012年
10 Chen Mingbiao;Wang Yunsi;Hu Xinjun;Qingshan Li;;A Design Proposal about an Installation to Push the Sand on Railroad[A];Proceedings of 2012 China Functional Materials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Forum[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国铁路亮点纷呈[N];人民铁道;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步云;[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李娟;中国民航业应对高铁发展影响对策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年
3 张可卿;近代铁路工程师留美归国后的文化再适应(1881-1928)[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年
4 崔进赫;通过铁路复兴丝绸之路[D];复旦大学;2010年
5 柳芭;[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7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537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