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概念——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
本文选题:文化 切入点:文明 出处:《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广义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指与人相关的一切行为与结果,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在这个意义上,只有与自然相对比,才能理解文化的意义。狭义的文化概念,即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概念,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与人的思想意识相关。从思想观念的意义上来讨论文化,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沉淀在人心灵深处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更多的是体现了人们的自发观念。这些自发的观念包括风俗习惯、面对外部世界的刺激而产生的自发心理意识以及无意识选择、自发的情感与意志力等,它们形成一种文化结构,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并扩展到整个民族的生活,形成个人与集体的惯性行为系统。二是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观念。从文化的趣味来区分,可以把日常生活层面的文化分为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理论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大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消费社会的兴起直接相关,大众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工业体现了资本的内在要求,造成了社会的同质性。文化的第三个层面,即文化的形而上层面、人类的理想层面,它为人的存在及其历史提供最终的根据。在历史的演进中,正是文化的这一部分沉淀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并对人们的日常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这个层面,文化的指向是如何让人得到真正的解放,从而实现人的潜能、实现社会的和谐。
[Abstract]:The broad sense of culture is very broad, referring to all the behaviors and results related to human beings, which are the concepts corresponding to nature. In this sense, the meaning of culture can only be understood by comparing it with nature. The concept of culture in the sense of politics is related to people's ideology. To discuss culture in the sense of ideology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hree levels: first, the cultural model is precipitated in the depths of the human mind. This pattern is more a reflection of people's ideas of spontaneity, including customs and habits, spontaneous psychological consciousness arising from the stimulation of the outside world, and unconscious choices, spontaneous emotions and willpower, etc. They form a kind of cultural structure, form a relatively closed system, and extend to the life of the whole nation, and form the inertial behavior system of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The culture of daily life can be divided into popular culture and elite culture. The Frankfurt School's theory of cultural criticism makes a deep analysis of this, and holds that the formation of mass culture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culture and the rise of consumer society. The mass culture and its related cultural industry embody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of capital, resulting in the homogeneity of society. The third level of culture, that is, the metaphysical level of culture, the ideal level of human beings. It provides the ultimate basis for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s and their history. In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it is this part of culture that precipitates into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 of people and has a direct impact on people's daily behavior. The direction of culture is how to emancipate people and realize their potential and social harmon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大基础理论问题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6AZX002)
【分类号】:G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J];理论建设;2005年01期
2 毛崇杰;;从文本/语境到文化/文明(下)[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王亚川;;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趋势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4 王晓升;;文化:意识形态抑或商品?——兼与《科学发展观与新文化观》一文商榷[J];哲学动态;2007年11期
5 周勤勤;;文化工业和文化产业[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01期
6 赵勇;;未结硕果的思想之花——文化工业理论在中国的兴盛与衰落[J];文艺争鸣;2009年11期
7 张铮;熊澄宇;;文化产业发展的五种创新能力[J];改革;2009年06期
8 何海华;;浅谈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西奥多·W·阿多诺;赵勇;;文化工业述要[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10 孙国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梅;;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新[A];科学发展观:理论·模式·实践——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6年学术年会文集(4)[C];2006年
2 刘玉岭;;科技进步对文化产业的作用与影响[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文化强省战略与科技支撑论坛文集[C];2008年
3 白玮;童健;;发展“内外兼修”的文化产业[A];山东群众文化学会获奖论文集[C];2003年
4 吴靖;曹宗平;;关于文化产品价值论的几点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葛美佳;;用写作文化推动赫章文化产业的开拓与发展[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娜;;当代艺术(文化)经济的研究视角[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7 李勤;;大众文化的特征及构建目标[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刘雨春;李晓晴;;发挥科技文化优势 促进文化产业发展[A];科学时代——2014科技创新与企业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企业管理)[C];2014年
9 洪传国;;对海南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考[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10 杨济亮;;发展文化产业 构建和谐社会——以福州为例[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玉印;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陈胜利;认识“文化工业”的另一种视角[N];中国文化报;2001年
3 锦秀;文化工业能否创造现代消费热点[N];人民政协报;2002年
4 戴锦华;文化研究的可能[N];文汇报;2003年
5 王凤才;文化工业过滤了整个世界?[N];学习时报;2004年
6 王晨;探秘文化产业源流[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卫君翔 吴丽;以工业化的标准抓文化产业[N];运城日报;2007年
8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明泉;提高文化产能 拉动文化消费[N];四川日报;2009年
9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产业学术年鉴》主编 王育济;构筑文化产业而立之年的学术高地[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刊编辑部;写给文化产业的2009[N];中国文化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伍小军;中国文化产业融资方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王晓玲;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3 张涵;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化产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陈清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机制创新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5 冯潮华;文化产业若干重要关系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新洪;在当代地理环境紧约束中文化力及其考量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吴德金;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谢慧铃;两岸流行文化的消费与传播[D];复旦大学;2004年
9 宋彦麟;辽宁省文化产业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10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涛;二十世纪文化工业特征及其发展趋向[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齐自琨;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晨曦;文化消费的可持续性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杨壮;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3年
5 汪静;文化生产力发展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6 刘欢;汉服文化的产业链模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睿;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8 耿伟华;地方政府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9 王琼;鄂尔多斯市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职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陈叶;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915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591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