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及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发布时间:2018-05-13 07:06

  本文选题:庙会 + 乡土宗教 ; 参考:《民族文学研究》2017年06期


【摘要】:近三十年来,范庄龙牌会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又一个"妙峰山"。面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话语的渗透,与龙牌会相关的行为主体或隐蔽或公开的价值取向与欲望共谋促成了龙牌会叠合的符号体系与叙事修辞。关于龙牌会的多数研究或执果索因、现象还原,或将之标签化,推导或赋予其合法性,并与复兴循环解释,或关注异质行动主体间的互动互文。这些研究从各自的层面解释了龙牌会在当代中国的生存策略,也表征着多数学人在对社会现实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科建构及文化建设的努力。建庙和晋级非遗名录是龙牌会演进的分水岭。非遗化后依旧集中呈现乡土宗教的龙牌会的疲软,实际上是富于地方性的乡土中国向全球化进程中的都市中国整体转型时所要经历的瓶颈。叠加的龙牌会也成为近三十年来中国民俗学演进的一个隐喻。由此,对非遗运动和当代中国民俗学演进的进一步反思也就有了必要性。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Fanzhuang Dragon will become another "Miaofeng Mountain" that the academic circl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 the face of the permea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its discourse, the covert or overt value orientation and desire conspired to promote the overlapping symbol system and narrative rhetoric. Most of the research on Longpai is either to hold the fruit cause, to reduce the phenomenon, or to label it, to deduce or endow it with legitimacy, to explain it with the revival cycle, or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ve intertextuality among the heterogeneous actors. These studies explain the survival strategy of Longpai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ir respective levels, and also represent the efforts of multi-mathematics people to construct disciplines and build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reality. The temple building and Jin non-relic list are the watershed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Dragon Brand Association. In fact, the weakness of the local China is the bottleneck i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local China to the urban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The superimposed Dragon Club has also become a metaphor for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folklore in the past 30 year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evolution of non-posthumous movement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folklore.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2016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京津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研究”(项目编号:2016XCB106)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89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从社会学的视角看《中国民俗史》六卷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柯杨;一部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简评乌丙安的《中国民俗学》[J];中国图书评论;1987年01期

3 董晓萍;;跟钟老学中国民俗学[J];群言;1999年07期

4 邓苗;;“民俗意识”与中国民俗学[J];民间文化论坛;2010年05期

5 朝戈金;;新中国民俗学历程[J];文化月刊;2013年07期

6 ;风俗习惯[J];全国新书目;2005年21期

7 盖新亮;周庆伟;;民俗学前沿问题研究:首届中国民俗学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民俗研究;2008年01期

8 平凡;;中国民俗学的学术自省[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2期

9 李文凤;弓太生;李国志;;浅析中国民俗学的研究与发展[J];电影评介;2009年04期

10 张士闪;;学科反思、学术批评与面向未来的知识生产——“近现代社会变迁与中国民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J];民俗研究;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文宝;;中国民俗学运动组织建设的杰出领袖[A];民间文化的忠诚守望者——钟敬文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C];2013年

2 郭泮溪;;洋溢着学术友情的20年——山东省民俗学会20年侧记[A];“当代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民俗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座谈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郑杭生;中国民俗学界的一部争气之作[N];人民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张杰;中国民俗学走向何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张杰;中国民俗学呈多学科融合发展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浙江大学教授 散木;刘策奇: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N];北京日报;2014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绪山 通讯员 谢立群 刘小明;一生耕耘民俗学 百岁登顶为文宗[N];深圳特区报;2013年

6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山东省文联主席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 潘鲁生 (济南);民俗学的中国立场与文化使命[N];光明日报;2013年

7 王衡;该如何传承民俗文化[N];经济日报;2005年



本文编号:1882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1882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455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