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本文关键词: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南京云锦传统工艺则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在对云锦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云锦手工技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逐步远离了濒临消亡的境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对于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并不能完全依赖于政府,还需要社会、民间力量的支持,市场的合理作用才能让云锦手工技艺根植于社会大众、保持鲜活的文化艺术价值,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市场化而导致其异变。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主导;民间与市场;南京云锦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逐渐加大、保护程度的逐步深入,我国在保护非遗方面已经卓有成效。但目前仍然有一些非遗处于濒临灭绝之地,所以政府主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仍是非常必要的。从政府对南京云锦手工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中,我们可以窥探出政府在保护中的主导地位及需要不断完善的地方。只有通过不断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才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薪火相传,从而营造我国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一、云锦手工技艺的独特风貌
南京云锦手工传统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面貌,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云锦传统手工技艺是民族文化的代表,其精美的样式具有极强的审美鉴赏价值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南京云锦拥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是民族传统工艺的珍贵遗产之一。首先,云锦拥有独特的工艺,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并且这种工艺是无法用机器取代的,织造过程要求精益求精,具有深厚的底蕴。其次,云锦有很多纹样,富丽堂皇而不缺变化,其纹样不仅能够反映出高超的技术,还具有很强的历史文化底蕴。云锦不同的纹样表现了不同的阶级,表现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气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体现了美好的人生愿望和精神指向,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南京云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1580年历史。它标志着中国丝绸的最高技艺,鼎盛时期有近30万人以此和相关的产业为生,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从晚清起,由于外来侵略、历史变迁等原因,南京云锦开始衰落。到解放初期,云锦曾一度遭遇了“人亡艺绝”的困境。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南京云锦研究所,该所做了大量细致而艰苦的整理研究工作,南京云锦恢复了生机。通过来自各界不遗余力的保护,南京云锦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并逐渐复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独特的处理手法和精湛的技艺让云锦手工艺技艺一直保留了下来,对于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政府在保护云锦手工技艺中,采取了多种方式来对云锦进行保护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政府主导下云锦工艺的发展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以政府为主导是一条比较科学的保护路径,它能够有效且迅速地挽救一些濒临灭亡的传统技艺和文化。就云锦工艺的传承和保护而言,政府已采取了很多相关政策措施来让这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发展,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出资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以一种稳定、可靠的方式来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锦博物馆的建造和开放起到了很好的集体研究和文化宣传作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其进行严格保存。它很好地展现了云锦的富贵华美,表现了古代帝王奢华的生活,以及中华民族在变迁中的文化传承。在云锦博物馆内有云锦产品的售卖区和各种织机模型,以及云锦工艺的现场实体展示。同时,南京云锦还应邀到美国、比利时等国家进行展览和表演,都取得了较为不错的反响。这些云锦的推广活动更能让世界认识到云锦工艺,使其向更好的方向迈进。
其次,政府也十分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试图让非遗得以真正的传承和发展下去。南京云锦研究所的成立就是更进一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云锦研究所建立了实验工厂让云锦工艺得以复活。云锦研究所在保藏云锦的实物资料、仿制云锦生产机具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它的存在更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云锦保护工艺的发展。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文化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来,不仅仅停留在保护的表层上,而是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和研究,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并且,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法律政策的颁布和实施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南京云锦为例,南京云锦手工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在2002年颁发了《市政府关于保护南京云锦的决定》,它使南京云锦从此走上法制化管理的轨道;在2004年,南京云锦因其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被列入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随着南京云锦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议 “世界云锦日”的出现,加强了人们的保护意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法律政策的出台或是针对某一非遗项目的法律政策的颁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推广和深入,而且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文化多样性的持续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三、政府在云锦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很多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但非遗的保护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当前的传承保护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有待解决。
首先,政府对于非遗的保护应延伸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让更多的人主动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中来,而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还不强,所以非遗的保护仍显得不够彻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性使得其在时代的发展中得以传承,也正是群体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生存的土壤。而真正了解云锦的人并不是很多,很多人也只是停留在认识的表层,还没有形成一个全民保护的意识。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更贴近民众的方式来进行云锦的宣传活动,更好地与大众进行互动,让云锦能够在社会中真正得以流传。
其次,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仍然不够重视,活态传承的成效不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一种活态的文化形式存在的,这种存在方式必须要依赖于人们能动的口传心授。而云锦传统工艺目前仍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尽管云锦研究所通过招收学生来延续这门手工技艺,但是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古老的艺术文化形式与现代生活相脱轨,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样的手工技艺,所以培养出有内涵有文化的手艺人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同时,这种传统手工艺术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不仅在技术上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也要能够与当下的生活相联系,反映出一定的时代感和民族感,这使得云锦工艺的传承更加困难。
再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缺乏体系完备、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依据,而法律制度的完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颁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但其在具体实施的细节方面仍存在不足,没法更深入细致地规范到各个方面。同时,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点,针对这种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实施不同条款,地方性法规根据国家法律的要求与之配合并贯彻落实,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政府强有力的主导可以让传统文化灭绝的悲剧不再重演,但想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它的多元化、民族性等鲜明特色,仅凭政府的一己之力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协作才能真正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放异彩。
四、政府与民间力量、市场的协同作用
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对那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拯救是十分必要的。同时,社会民间力量、市场等其他因素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也起着一定作用,只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到群众的生活中去,才能够真正得以传承和发展。
社会民间力量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不容忽视,非遗根植于人民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发挥民间自觉的力量,才能够真正让非遗文化延续下去。虽然南京云锦博物馆对于云锦手工艺的保护已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民营性质的博物馆仍十分缺乏,政府也应当对这些自发想要保护、研究云锦手工艺的人给予政策优惠和保障措施,让云锦手工技艺的保护不仅停留在政府层面,政府与民间力量的集结才能让非遗保护取得更大的成效。各方力量的结合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研究,促进非遗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市场也是延伸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可以对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非遗进行科学适度的开发。以南京云锦手工技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云锦在政府的保护下已经开始复苏并走向市场。一些出售云锦的企业开始兴起,也逐步创立了云锦的相关品牌,这可以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云锦悠久的文化。这是市场活力的一种表现,也弘扬了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以及附着于这些文化产品之上的民族精神。当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市场相结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科学合理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避免对非遗进行过度开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保护和发展的道路上,不断传承自身的技术体系和文化价值体系,丰富了我国民族传统和文化的多样性。当然,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上还需要社会民间、市场等各方力量的支持,不断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价值体系等多维度保护架构。
参考文献:
[1]张宁.偷得一片云 机杼夺天工――南京云锦传承发展观察[J].群众,2013,(05):55-56.
[2]宋庆彬.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从南京云锦说开去[J].剧影月报,2008,(02):161-162.
[3]周志勇.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D].长沙:湖南大学,2007.
[4]易存国.中国艺术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当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南阳城市视觉形象定位的系统设计研究
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相关推荐
摘要:医院档案管理主要存在档案存储空间不足,不能满足未来需要、专职人员数量不够,无暇深入开展服务、材料收集不全,提交不够及时和服务理念滞后,降低利用效率等突出问题。提出转变管理理念,引入社会化服务、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认同、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提供服务、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等建议。
关键词:档案管理 应对措施 医院 主要问题
档案是保存组织发展过程不同历史阶段及其特点的“记录仪”,是一个组织承前启后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重视和可利用的重要宝库。医院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肩负着治病救人、保证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重要责任,在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也同样产生各种类型的档案。探索医院档案管理的特点,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改进的措施,对完善医院档案管理,充分发挥好医院档案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问题
医院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从收集、整理到归档及保管等前期工作和后期的档案利用和服务等业务。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目前医院档案管理及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一些遗憾和不足。
(1)专职人员数量不够,无暇深入开展服务
纵观各大医院现行的文书档案管理体制,其特点是一般都较少配备专职的档案人员,而是由办公室文秘人员兼职作为档案管理员来承担综合档案室的档案工作。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也一样,通常也只安排一名兼职档案员,由他们按照规定定期收集和整理本部门和科室制定和形成的各种文件和资料,待文件和资料收集整理完毕后统一提交医院综合档案室然后整理归档。长期以来由于档案管理部门一直缺乏足够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致使档案工作仅限于收集、整理、归档及利用等传统、日常的工作,进一步的档案鉴定、检索工具开发及档案材料编研等工作基本无暇顾及。
(2)档案存储空间不足,不能满足未来需要
近年来随着各级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档案建设的投入力度持续增强,档案管理的硬件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档案管理的条件得到的极大的改善。以档案储存条件为例,目前许多医院都使用密集柜对档案进行科学排架和保存,档案材料摆放整齐有序,达到了既节省存放空间,又可以防虫防潮防霉实现长期安全保存的目标。然而随着这些年医院业务量的逐年递增张,各类档案数量也大幅增加,现有的存放空间显得捉襟见肘,长期来看现有的档案室将难以满足档案存放的需要。
(3)服务理念滞后,降低利用效率
档案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向档案使用者提供服务,实现档案的有效利用。然而目前医院档案人员队伍存在规模过小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层次不齐等突出问题。受这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档案部门难以提供主动、高效、满意的服务,仅能被动地满足档案使用者的部分需要,也就是说使用者需要什么资料就提供什么资料,难以提供延伸服务。在提供服务的方式上也往往是坐等上门,无法实现主动性的上门服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档案利用效率的提高。
(4)材料收集不全,提交不够及时
集中于医院综合档案室的文档,其来源一般是由院内其他单位的兼职档案员搜集整理形成的。由于这些兼职档案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缺乏相应的档案专业知识,导致工作效率不高业务质量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他们缺乏鉴定文件资料内在价值高低的能力,判断和鉴别能力不足在收集工作中必然出现漏收或误收的现象。同时由于部门间的相互协调配合不够密切,业务档案管理机制缺乏有机统筹,档案收集提交过程中往往缺乏完整性和及时性。
二、完善医院档案管理的对策
(1)转变管理理念,引入社会化服务
随着档案工作社会化水平的提高,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专门经营档案保管的外包服务公司,他们的业务分布在从档案运输、接送、整理,到消毒、寄存、保管;从修裱、缩微、档案数字化,到档案管理软件与设备开发服务等档案业务的整个链条上。利用外包单位齐全的配套设施,可以确保档案存放的安全性和长期性,也为日常的档案利用提供更多便捷。目前,部分规模较大的行业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已经开始尝试档案保管社会化外包的管理模式。实际上,医院的档案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也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得以实现。
(2)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工作认同
档案工作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与其他工作相比往往比较繁琐、复杂和枯燥,这就一定程度上导致档案工作人员难以避免的产生较强的职业倦怠感。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医院应不断拓宽培训渠道,定期对各类档案人员进行多样化的培训,提升档案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与此同时,应适当增加专职档案工作人员的数量,进一步加强和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充分重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在制定业务绩效考核标准时给予档案工作一定的权重。此外,还要培养档案工作者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职业生涯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3)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提供服务
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对档案的利用,因此,档案工作者应该围绕提供更加主动、优质的服务进行认真思考。目前,改变传统的档案管理者长期被动提供服务应该是一个着力点。围绕这一点,应主动地为查阅档案者提供服务,积极寻找线索努力扩大档案来源,为使用者提供急需的资料和帮助。在提供档案服务的同时还应注意实现信息资源在不同部门间的共享。使档案工作成为医院进行信息咨询的窗口和联系社会的桥梁。
(4)健全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
一是从整体上加强档案室的制度建设,切实发挥院档案室对全院不同部门档案工作在业务上的指导作用,对档案人员施行分散管理统一考核。二是加强档案人员队伍建设,不断补充精兵强将加入档案队伍,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他们及时、主动、认真收集不同门类的档案材料,为医院档案工作规范化、科学化打好基础。三是不断完善全院范围内具有统领性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制定规范的归档、保密、保管、利用、借阅、鉴定、销毁及档案室管理等各项制度,从根本上使医院的文书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吴晓琪.医院档案与医院文化建设[J]. 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2(6)
[2]关兴.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之我见[J].黑龙江档案,2010(2)
摘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农村地区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困境,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但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不仅具有一定法律风险,同时还存在民生风险和金融风险,因此需要采用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施:完善法律制度,构建完备的市场服务功能机制,培育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加强农村金融机构对抵押业务的支持。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贷款风险;抵押贷款
长期以来,融资难是制约“三农”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供给总量不足、供求错位与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欠发达地区农村落后、农业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农村地区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困境[1],为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以凯里地区三穗县为例,调查三穗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需求与供给现状,分析三穗县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所面临的各类风险问题,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施。
一、三穗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需求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三穗县农户土地承包抵押贷款的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在调查中选取了三穗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乡镇,在每个乡镇随机选择了一个行政村,针对100户农户做了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94份,不合格问卷6份。
(1)农户融资渠道调查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农户由于自身资金短缺,需要进行融资。在融资渠道的选择上,有57.88%的农户首先选择向亲朋好友借贷,这是因为向亲友借贷不需要支付利息等借款成本,并且不需要有关的手续或抵押担保,简单易行,33.56%的农户选择向农信社或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这说明农户借款过程中,对现代金融机构的融资手段利用不够充分,这和当地的一些政策和规定也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农户表示,之所以没有向金融机构贷款是由于缺少可以抵押担保的资源。有8.56%的农户选择其他融资渠道。
(2)农户贷款需求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发现农户具有较强的贷款意愿,其中有62户农户有一定的贷款需求,占有效问卷的65.96%;没有贷款需求的有15户,占有效问卷的15.96%;无所谓的有17户,占有效问卷的18.09%。这说明在现有政策条件下,农户的贷款意愿是比较强烈的,大部分农户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资金有很大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正规的金融渠道进行融资,解决资金短缺的困难。
(3)农户贷款用途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农户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需要,占总合格样本问卷的48.94%,有13.83%的农户贷款用于购置房屋或家用汽车,还有21.28%的农户贷款是用于子女上学读书,15.96%的农户贷款是用于日常生活。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满足农业生产需要是大部分农户贷款的主要用途,在住房、交通等方面农户也有更高的要求。另外还有一部分农户贷款是为了解决子女的上学问题,经调查,农户贷款主要用来解决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费;还有一部分农户贷款是为了日常生活,通过走访交流,发现满足日常生活的贷款一般额度都非常小。
(4)家庭收入水平对贷款需求的影响
根据家庭收入水平对农户进行分组,分别统计每一组农户中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比例。家庭收入主要依据每一户农户的年收入总额,年收入水平在1万元以下的,有5.3%的农户有贷款需求;年收入水平在1万~2万元,有贷款需求农户的比例占23.44%;2万~3万元的,有45.38%的农户有贷款需求;3万元以上的,有贷款意愿的农户比例达到37.24%。从不同家庭收入水平农户的贷款需求比例来看,中高收入家庭的贷款需求比例高于低收入家庭的贷款需求。究其原因,收入低的家庭只能解决生活问题,对农业生产没有更高的要求,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去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尽管他们的收入能够满足生产和生活的一般需要,但他们希望通过银行贷款来解决生产中的资金问题,从而将自身富余的资金用于满足更高的需要。
(5)对农地抵押贷款政策的关注程度
在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政策的关注程度调查中发现,有56户关注政策的推出,占总户数的59.57%;有32户不关注政策,占总户数的34.04%;有6户无所谓,占总户数的6.38%。据调查数据分析,超过半数的农户希望国家推出农地抵押贷款政策,需要通过抵押农业用地取得贷款,从而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有一部分农户对政策不关注,通过交流发现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自身家庭农业用地较少,即使国家推出政策,也不能实现抵押贷款;另一种是农户的家庭收入主要靠在外打工,不是靠耕地和农业生产,因此对于农地抵押贷款政策不关注;还有一种是目前已经有银行贷款,再进行贷款担心无法按期偿还,或者利息负担较重,因此采取不关注态度。
(6)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抵押贷款的意愿
针对农户是否愿意用土地承包经营权做抵押进行贷款,发现有60户农户愿意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贷款,占总调查户数的63.83%;有20户农户不愿意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贷款,占总调查户数的21.28%;有14户农户觉得无所谓,占总调查户数的14.89%。这说明大部分农户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有较强的意愿。因此这项调查不仅反映出农民抵押土地贷款的意愿强烈,更反映出该地区农村资金的缺乏。
(7)失地风险的承受能力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户基本的社会保障,农户对失地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农户是否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重要影响因素。调查发现,农户虽然愿意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来进行融资,但是大多数农户的承受能力比较弱,无法面临可能失去土地的风险。对失地风险承受能力较弱和弱的农户占总调查对象的62.77%,这说明在农村由于土地不仅能满足生存需要,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并且是农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提供了一定的养老作用,因此对农户群体而言,当面临生活需要和意外事故风险时,基于生存的需要要占有土地,土地承担的社会保障功能弱化了农户抵押土地贷款的意愿。
二、三穗县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供给现状分析
从三穗县农村信用联社调研中发现,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从2008年在少数分社开始实行,贷款数额比较小,大部分是在2010年之后开始发放贷款,大幅度的增长集中在2011年之后。截至2014年3月,共发放集体土地抵押贷款64户,累计贷款金额1 161.5万元,结欠金额1 102.29万元,基本能正常结息户46户,18户不能按时结息(1户去世,5户抵押贷款转变成了信用贷款)。能够正常结息的农户一般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或者有自身经营的生意,他们的经营状况良好,收益可观,因此能按期还本付息。
从贷款的期限来看,大部分期限集中在3年,少数略长一些,最长期限是5年,这说明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的期限普遍偏短,这不利于解决农户的融资问题。从贷款金额来看,车站分社、长吉信用社和金穗分社的贷款金额比较高,单笔金额最高的是50万元。
从集体资产抵押登记情况来看,当办理抵押贷款手续时,集体土地办不了登记手续。当前农户主要采取集体土地证抵押贷款,当向有关部门进行手续办理时,有关部门不能登记,原有的抵押贷款到期不能再办理登记,借款人一时又不能按期偿还贷款,如果抵押贷款转变成信用贷款,就会增加贷款的风险(如瓦寨分社某借款人2011年2月25日在信用社抵押贷款20万元,贷款于2014年2月24日到期,借款人资金周转困难不能按时还贷,因无法办理登记,所以只有转成信用贷款)。
从贷款违约后处置情况来看,目前集体土地的市场升值空间较低,当地土地管理局对集体土地证作抵押登记只办理抵押顺序为第三顺序,变现效益差(如某一土地承包经营抵押贷款户,本人已死亡,房屋抵押为第三顺序,变现条件差)。有些不能按时还款的农户当信贷人员催款时,其本人还款意识淡漠,当提及土地抵押权处理时,他们表示不在意用土地抵债,这给贷款的收回和资产的保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信贷资金将面临较大风险甚至可能损失。
从农户的贷款需求满足情况来看,三穗县信用社对农户主要开展小额信用贷款,用以满足客户资金需求,但有时小额信用贷款无法满足部分客户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这部分客户就要用抵押贷款的方式来取得贷款,而农村的抵押物大多为集体土地,采用集体土地作为抵押物来达到融资目的以满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需求,这就形成用集体土地抵押的情况将长期存在。但现行法律法规及一些规章制度明确有的集体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这就为农村融资和农民贷款制造了障碍。
三、三穗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风险因素
(1)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法律风险
从法律上来看,农村土地的使用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我国《物权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使用权不得进行抵押,《土地管理法》也限制农民土地的使用权进行转让与出租。可以看出,在现行的农村土地制度下,农户对集体土地只能拥有使用权,但是没有转让或出租权,因此从法律上来讲,禁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的流转[2]。
从法律上来讲,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主要在《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管理规定当中体现,这些规定有些是法律规定,有些是行政规范,目前来讲对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的规定不够统一,详细的实施方面的细节问题没有进行有效规范,因此需要对土地使用权抵押问题进行法律范围的有益探索和商讨。
(2)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民生风险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在农村金融的逐渐发展过程中,这种经济性的特征也在不断强化,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要使农村土地也实现优化配置,从经济功能的角度来看会促使农村土地流向利润最高的地方,最终形成规模收益。但是,在我国农村土地还是一种社会保障。农民的生存、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统统都建筑在拥有土地经营权的基础之上,在目前我国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农业人口所负担的生存和就业压力只能转嫁到土地上来,因此农民不敢失去土地这一基础,即使耕种土地不能获得较高的利润,也不能把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或闲置。
目前采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当贷款到期时,如果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农民会面临丧失土地的风险,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两极分化,很多农民会减少土地或最终成为无土地农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缺少了基本的生活保障,给农村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从对三穗县农户的调查结果来看,尽管大部分农户支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但是当面对失去土地的风险时,大部分农户是无力承担的,因此作为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土地仍然是农民无法割舍的最终保证。如果土地被抵押之后无法按期还款,更由于农户的文化素质各方面决定了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农民将会面临流离失所的风险。
(3)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金融风险
由于缺乏健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土地流转很难进行,一旦遇到农村土地流转纠纷时,涉及土地所有人与承包人等利益分配问题,造成法律关系复杂化。很多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从集体组织手中获取的,是社员享受的权利,这部分土地的获得并没有付出对等的义务,因此以无偿获得的土地向他人抵押来获得贷款,一旦农户到期无法还款,会给作为抵押权人的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价值风险。
[摘要]多年来,江苏省中医院大力加强志愿服务的推广宣传,不断创新尝试,其志愿服务实现了服务项目固定、招募单位稳定、制度化运转。但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化建设上未有探索。微信平台的出现为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方便、快捷且值得探索实践的道路。
[关键词]SWOT分析;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
江苏省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自2008年开始招募志愿者以来,志愿服务工作一直是我院团委亮点工作之一。但在志愿服务管理上,尤其是在志愿者管理信息化上需要进行探索和创新,以保持志愿服务长期有效开展下去。
一、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
笔者借用SWOT模型对我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现状加以分析,从而找到一条有利于发展的规范、方便、快速的路径。
11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优势分析(Strengths)
111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验
2008年至今已有1300余名志愿者参加医院志愿者活动,累计已提供近6万小时的志愿服务。在多年的招募和管理基础上制定了《志愿者管理办法》,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
112合理可行的工作创新
近年来在医院志愿者管理上不断探索,进一步搞活管理机制,开展志愿者岗前培训班,建立招募单位联系人制度,制定志愿者组长选拔及组长管理方案,开展医院志愿服务院级课题研究等,不断探索医院志愿服务工作。
113优良的实践土壤,丰富的社会资源
我院是一家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大型的综合医院,具备良好的志愿服务实践土壤。多年来与在宁高校有着良好的志愿服务合作关系,同时加强与兄弟医院在志愿服务工作上的理论与实践交流。
12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劣势分析(Weaknesses)
121缺少信息化
目前志愿者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注册、统计等工作仅凭手工完成,缺乏系统移动联网、实时传输、数据统计等信息平台功能,故不能有效地对医院志愿者服务进行监督考核工作。
122缺少专业人才
目前在我院志愿者信息化问题上,由院团委牵头开展,而团委多为兼职人员组成,缺少相关专业人才,缺少必要的拉力。
13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131精益求精的管理需要
无论是等级医院评审还是文明单位考核,志愿服务工作已渐渐成为医院工作不可或缺甚至为医院加分添彩的重要服务项目,各家医院也越来越重视志愿服务工作的开展。因此,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正是精益求精的管理的必然之路。
132降低人力投入的需要
目前医院在评审前都会突击准备志愿服务台账材料,而传统的台账中如志愿服务登记表、志愿服务统计时长等表格都是借助手工完成,费时费力,容易出现错误。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将大大降低人力投入和统计错误。
133青年人为主导
目前医院志愿者都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他们在电脑及互联网应用上都有学习,具备良好的基础。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的应用程序将受到他们的欢迎,更便于志愿服务开展。
14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威胁分析(Threats)
141无有效的模式借鉴
目前在医院志愿服务信息化上并没有一个有效的成功案例,处于初步摸索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存在设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142实践需要时间周期
医院志愿服务信息化设计需要大量的测试和使用者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设计,但这都需要一定周期。
二、医院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功能需求设计
微信是目前年轻人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之一,其辅助第三方应用软件较多,可以针对开发能力不足设计出功能相对完备、界面精美的平台应用。结合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SWOT分析(见上表),笔者认为基于微信平台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方案是切实可行的,微信平台是适合我院的志愿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微信平台上实现统一招募、注册、登记、考核等工作流程,将医院志愿者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简易化,实现志愿者管理移动互联。微信平台有助于推进医院志愿服务长期、有效、广泛开展,节省操作时间,避免统计疏漏,达到与“互联网+”相结合。医院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功能设计流程主要分为两部分。
21志愿者注册功能需求设计流程
22志愿者考核功能需求设计流程
三、医院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支撑
实现医院志愿者微信平台还有很多具体化的媒体设计及网络应用设计,需要多方的支撑,才能实现。
31建立工作组
医院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工作组主要由团委负责人以及对微信平台开发有一定基础的人员组成,以保证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的正常设计开发以及日常运转维护。
32数据安全
目前在设计开发初期,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志愿者管理信息化工作,采用微信及微信周边第三方软件实现功能,为了确保数据安全采用稳定性高的付费第三方软件(表单大师、企微云等)。未来在经费可行的情况下,联合医院信息部门开发更完备的应用软件取代第三方软件,同时在医院构建服务器以保证数据安全。
33上级关注
医院志愿者管理微信平台是一个有趣的新概念,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测试和完善,需要得到上级领导和部门的关心与支持,才能最终实现,从而将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互联网+”化。
四、结论
志愿服务一直都是我院创建三甲医院、全国省级示范中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佳医院和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中的亮点项目。基于微信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希望能给医院对志愿者管理带来良好的帮助,便捷、快速地完成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工作。以上拙见希望得到专家的指正批评,期待与兄弟单位的经验交流,为未来志愿服务“大数据”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方祝元立院、兴院、强院[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桂克全解密华西[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4]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绩效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3-4
[5] 汤佳,孙洁,沈杏华,等关于医院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工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3):88-90
摘要:对苏州市城市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选择问题的分析,通过对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根据公众的不同的出行需求,建立苏州市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进一步,以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周边公交线路为数据来源,开发服务于国际教育园师生的最优公交线路查询系统。
关键词:公交;最优路径;Dijkstra算法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地处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城市苏州,鉴于历史名城的保护,城市公共交通以“公交优先”为战略,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还面临着诸如公交网络重复度高、公交线路过长、换乘不便等问题。本文立足于苏州市城市道路的现状,通过对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根据市民的不同的出行需求,建立苏州市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进一步,以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周边公交线路为数据来源,开发服务于国际教育园师生的最优公交线路查询系统。
二、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
我们将公交站点看作网络上的顶点,相邻站点间的路段看作边,考虑苏州市城市道路的现状,对Dijkstra 算法计算最短路径时每个公交站点都可以转车进行修正,即市民出行转车不超过2次。算法如下:
第1步,所有公交站点记为V={1,2,…,n},起点到任一站点i的最短路径距离为L[i]=Min[D[i,1]],在V-S中搜寻使L[t]最小的站点t,直至V-S为空。若L[i]>L[t]+D[i,t],则Y[i]=t,L[i]=L[t]+D[i,t]。
第2步,求过起点或其周边的路线s(i),(i=1,2,…,m),过终点或其周边的路线t(j),(j=1,2,…,n)。若s(i)=t(j),则有直达路线;若路线s(i)上的站点E(i,x),(x=1,2,…,p)=路线t(j)上的站点F(j,y),(y=1,2,…,q),则有换乘一次路线;若E(i,x)的路线r(z),(z=1,2,…,k)上的站点G(z,r),(r=1,2,…,h)=路线t(j)上的站点F(j,y),(y=1,2,,…,q),则有换乘两次路线。
第2步, 若没有,表明换乘两次不可行,结束搜寻。
市民的出行会综合考虑距离、时间、费用等因素来选择满意度最大的公交线路。为此,市民可根据各自的需求来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将各条公交线路对应的直达距离矩阵、直达时间矩阵、直达费用矩阵标准化处理后加权平均,得到综合满意度矩阵,利用修正的Dijkstra算法建立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
三、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系统设计
在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的基础上,以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周边公交线路为数据来源,对最优公交线路选择系统用程序化的软件系统来实现,系统采用在C/S模式下的三层体系结构,应用了当前最流行的Eclispe开发环境,后台采用了以目前最稳定的SQL Server2008数据库为开发平台。查询系统的流程设计:录入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周边公交线路信息,包括每条线路的线路名称及经过的所有站点;利用算法算出最符合用户需求的公交线路,在所输入的条件没有直达车的情况下,系统会自动给予转乘方案;直观、简单、快捷的输出每条满足条件的信息。
根据整个系统平台的功能划分,设计上面按照两个主要模块来设计的:
(1)模块一,录入系统模块:由公交站点管理与公交线路管理两部分组成,实现数据的录入、修改、删除功能(图1)。
(2)模块二,查询系统模块:可实现按起点-中转站-终点查询查询和按线路查询两种查询方式(图2)。
四、结语
本文对苏州市城市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选择问题的进行分析,通过对Dijkstra最短路径算法的改进,根据公众的不同的出行需求,确定距离、时间、费用等因素的权重,建立市民满意度最大的公交线路选择模型。进一步,以苏州市国际教育园周边公交线路为数据来源,开发服务于国际教育园师生的最优公交线路查询系统,验证了模型和算法,说明了模型和算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戴泉华,黄剑.苏州公交发展中的矛盾及解决方案[J].江苏交通, 2002(05):11-13.
[2]王建林.基于换乘次数最少的城市公交网络最优路径算法[J].经济地理,2005,25(05):673-676.
[3]许军林,蒋年德.一种改进的公交换乘算法的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4(02):517-518.
[4]刘新.《Java开发技术大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1).
下页更精彩:1
上一篇:安全评价中的风险分析应用
下一篇:基于微信平台的医院志愿者管理信息化
苏州市最优公交线路选择模型及其系统设计相关推荐
本文关键词:论政府主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34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03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