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世界主义:跨文化交流理论新视角

发布时间:2018-08-04 11:19
【摘要】:世界主义是近年回应全球化过程及全球风险社会问题的重要理论体系,包含政治、全球治理、文化、伦理、道德、公民性等多方面讨论。世界主义理论近年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引起对其绝对主义及乌托邦理想的批评,但实际上世界主义却为现今跨文化交流理论面临的困境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文化世界主义强调个体在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能动性,并界定世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内涵。超越狭隘民族国家主义公民权并享有世界公民资格的个体,能更好理解及利用自身的文化传统,建立多元的文化认同,并提高与他者文化的整合能力。个体与异文化群体共享一定的文化规范,有助全球范围内世界主义关系的形成,最终能作出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自身贡献。
[Abstract]:Cosmopolitanism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ystem to respond to the globalization process and global risky social problems in recent years. It includes political, global governance, culture, ethics, morality, citizenship and so on. The theory of cosmopolitanism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and caused criticism of its absolutism and utopian ideal, but in fact, cosmopolitanism has provided a new analytical perspective for the predicament faced by the theor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cosmopolitanism emphasizes the initiative of individual in cultural exchange and dialogue, and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world citizens. Individuals who transcend narrow nationalistic citizenship and enjoy world citizenship can better understand and utilize their own cultural traditions, establish pluralistic cultural identity,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integrate with other cultures. The sharing of certain cultural norms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different cultural group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formation of cosmopolitan relationships in the world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 to the solution of global problems.
【作者单位】: 汕头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G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潭;“中日韩文化交流与互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J];当代韩国;2000年01期

2 黄意明;新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与我们的选择[J];华夏文化;2000年03期

3 蒋伟明,薛克翘;中印文化交流五十年——回顾与思考[J];南亚研究;2000年01期

4 张静燕;小议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差异[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5 陈先元;跨文化交流的动因、趋向和形态[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东山;文化交流要保持主体地位[J];政工研究动态;2000年04期

7 陈漱渝;文化交流应趋利避害[J];党建;2001年09期

8 李春雷;关于文化交流问题的思考[J];华夏文化;2001年02期

9 李权时;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论文化交流[J];求是;2002年16期

10 闵惠泉;面对跨文化交流的挑战——写在《文化间的交流》中译本出版之前[J];现代传播;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孝祺;洪捷;;拓展榕台文化交流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2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3 李北海;;关于加强中拉历史文化交流的几点想法——在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杨奇友;;扩大文化交流 增强自身实力[A];2008山东省群众文化学会论文集[C];2008年

5 叶朗;;在文化交流中展示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林被甸;;跨越太平洋:中国与拉丁美洲的文化交流[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程德;;澳门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8 ;探索艺术规律 推动文化交流[A];黑龙江省社科工作经验交流会材料汇编[C];2010年

9 董盛;;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IC[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楼宇烈;;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哲学对话与文化交流”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英春邋顾艳;李屹会见欧洲哈萨克文化交流协会客人[N];新疆日报(汉);2007年

2 记者 王义才邋实习生 黄德新;日本关市文化交流代表团抵黄[N];黄石日报;2008年

3 记者 常振科;以文化交流带动经济交流[N];运城日报;2009年

4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 黄峻 本报记者 罗蓉婵 杨凡 采访整理;深化文化交流合作增强软实力[N];云南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次仁龙布 普布旺堆;雅砻物资文化交流节举行[N];山南报(汉);2010年

6 章雅丽 记者 邓腾;爱尔兰中国文化交流协会代表团来宜访问[N];宜春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曹静;文化交流的心态、姿态与动态[N];解放日报;2012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樊炜;文化交流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N];中国文化报;2012年

9 ;湖北·武汉台湾周成重要品牌 文化交流不断深化[N];湖北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曹静;共论文化交流与互动[N];解放日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海波;跨文化交流中的意识形态研究:中美形象互构的视角[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田鸿坡;中国—伊朗文化交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刘园园;构建中西方文化交流之“天桥”[D];山西大学;2015年

4 田春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徐黎;文化交流四要素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元根;21世纪韩中文化交流:理论与实践[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7 赵书妍;16~18世纪的中意文化交流及其历史启示[D];河南大学;2006年

8 李巧茹;论蒙元时期中国和西亚的文化交流[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洁;对台“文化统战”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10 黄咪咪;扬州—奈良佛教文化交流与中日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1638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1638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f0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