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美国50、60年代的文化符号
[Abstract]:High heel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shoe decoration, but also a cultural symbol. Based on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of cultural analysi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ymbolic connotation of high-heeled shoes in the 1950s and 1960s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e one hand, it analyzes the high heel itself as a shoe decoration; on the other hand,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ulture and combining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it interprets the symbolic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high heels. The text of this paper contains thre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innacle heel" high-heeled shoes (stiletto)., which was popular in the 1950s in the United States. Stilettos reinforce femininity, symbolizing oppression and objectifica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high heels that appeared in the middle of the 60 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and the Feminine Mystery, American women in this period questioned their femal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ed to stiletto falling out of favor and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high heels. The high heels of this period symbolize the awakening of women.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the "men's high heels" which emerged in the late 1960s as an example, which shows that high heels are no longer the exclusive of women, and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heels and gender is the resul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The high heels of this period symbolize the subversion of the duality of men and wome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high heel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reiterate the necessity of research.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171.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海燕;;苏珊的寻找自我之旅——《到十九号房》的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李月;;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与中国女性主义的发端[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余玫;试论媒体中女性话题的意味[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毕素红;;南北战争后美国白人妇女社会状况的变化[J];才智;2008年09期
5 陈荣香;;出逃的女儿:堕落或回来[J];长城;2011年06期
6 王晓莉;;3-6岁幼儿性别角色建构探析——以焦作市Y幼儿园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7 侯沛沛;崔惠珍;;主宰·屈服·抗争——论《能干的法贝尔》中的两性关系[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张爽;;社会性别主流化与和谐社会建设[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李春茹;陈苇;倪丹;;农村妇女参政权益及其法律保障[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10 杨启秀;芮洋;;家庭暴力原因之探析——范式、理论与方法的选择[J];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曾玲;;《钟形罩》下女性的反叛——对《钟形罩》的生态女性主义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辇雪妮;;突破“玻璃天花板”——浅谈女性领导如何脱颖而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振;延安《解放日报》中的性别与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葛喜平;中国传统女性性心理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吕洪艳;美国女性单亲家庭福利史研究(1935-199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祝平燕;社会转型期妇女参政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苏云婷;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世界秩序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仲如;中国学院背景女雕塑家创作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王薇;非婚同居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余环;自由与和谐的探求与奋斗:酷儿理论对《紫色》的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维;论《紫颜色》中同性爱的拯救力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蔚玲;广州市农村出嫁女权益保障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吉爱香;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女性平等就业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7 胡志荣;论当代中国女性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巩凡;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世纪60-80年代)[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玲玲;论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女性意识[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康;新时期以来大陆谍战题材影片的叙事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92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292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