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巴洛克建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发展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7-01-03 17:07

  本文关键词:巴洛克建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发展与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5年

巴洛克建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发展与影响

王琳  

【摘要】:巴洛克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最具价值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在绘画、建筑、音乐等领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建筑领域的巴洛克风格影响最为深远。巴洛克建筑以其动感、夸张与其他建筑风格形成强烈对比,同时在不拘泥规则的基础上保持和谐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在天主教会的引导下,起源于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在17世纪迅速传遍整个欧洲,成为欧洲最主流的建筑风格。其伟大的艺术成就也令巴洛克风格成为欧洲最后一个普遍意义上的艺术风格。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图谱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中巴洛克建筑是极具特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普遍认为,17世纪末莫斯科地区出现的带有巴洛克特征的建筑是俄罗斯巴洛克建筑的开端。尽管这些仅仅是部分运用了巴洛克元素的建筑并不能完全被归为巴洛克类型,但其出现的意义在于巴洛克建筑风格开始在俄罗斯萌芽。之后随着彼得一世在俄罗斯进行的全面改革,俄罗斯在各个领域都开启了向西欧学习的步伐。以建设新都城圣彼得堡为契机,一大批受邀来到俄罗斯的建筑设计师们为巴洛克建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空间。这个时期巴洛克风格在俄罗斯建筑领域以保持巴洛克原始风格的面貌蓬勃发展。在经过彼得一世和他之后几位君主期间的积累后,俄罗斯巴洛克建筑在伊丽莎白女皇在位期间达到鼎盛。以拉斯特雷利为代表的一批建筑设计师创造性地将经典巴洛克式样与俄罗斯传统建筑特点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俄式巴洛克风格。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一直以来都是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众多学者的理论中,尤里·洛特曼从文化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文化互动理论。该理论认为,由各种符号体系构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通过文化文本的互动达到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通常来说,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互动过程会经历排斥地接受、纯粹地模仿到重视本民族文化价值并与之结合激发文化文本的创新。显然巴洛克建筑的发展就可以被视作外来文化与俄罗斯文化互动的一个文本缩影。最早出现的巴洛克建筑以“他者”面貌成为俄罗斯文化中的新文本,而随着彼得堡的兴建而带来的大批巴洛克建筑的出现,则为文本的互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实现了文本的意义创新。在此基础上俄罗斯传统建筑的价值被进一步发掘和运用,最终形成的俄式巴洛克成为民族文化的文本创新的结果。这个过程基本符合了洛特曼的文化互动理论。 本论文主要由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四部分构成。前言部分将说明研究的对象、目标、现实意义和创新之处。正文部分第一章将阐述西欧巴洛克建筑的概念,梳理建筑领域巴洛克风格的起源、传播和艺术特点。第二章将对俄罗斯巴洛克建筑发展的历史分阶段进行阐述,并总结各时期的特点。本章将把俄罗斯巴洛克建筑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萌芽阶段的莫斯科巴洛克;18世纪前25年发展阶段的彼得一世巴洛克;18世纪中后成熟阶段的俄式巴洛克。第三章将立足于洛特曼的文化互动与创新理论,考察俄罗斯巴洛克建筑作为“他者”文本被俄罗斯民族文化接受的过程,分析在此期间实现的文本创新及其历史意义。结论部分将以文化互动和创新理论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得出上述理论视角下巴洛克建筑发展的内涵。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51.2;TU-098.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燕;论文化学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2 刘国忠;隐喻与跨文化交际[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邰文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境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赵玲丽;;谈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学中文化导入问题——从The Green Banana一文谈起[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江秀丽;;英语教学与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陈邦玲;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玲;文化障碍——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韩亚文;跨文化交际中的误征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王善梅;;语用知识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雯;王茹;;论高校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渗透教学方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2 卞文;;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卞文;;西北科学考查团的科学史再评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肖丽平;;英语教学中的“非语言”交流[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5 林莉;倪盛俭;;文化移情之于翻译[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闫君;;汉英公示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陈静;;浅谈高职商务英语中的文化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第六章 外语教学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年

9 关世杰;;十年来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定量研究方法的缺失是学科发展的瓶颈[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溦;民族政治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季海宏;皮尔斯符号学思想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文年;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红莉;从文化角度谈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玲玲;英语教师课堂非语言行为对学生情绪的调节作用[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3 魏潇;英国人的文化定势[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宋秋莲;会话策略视角下的赞美语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李振;关联—顺应理论视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薛明珠;文化模拟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周良谦;陪同口译中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障碍及应对策略[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吉云苏;跨文化视角下讯息设计原理在政府网站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代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飞;方心;;解构在“赞颂华丽”观念下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盛行[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3年03期

2 林华;巴洛克家族二姐妹——聆听建筑之六[J];音乐爱好者;2001年05期

3 邵进;;十字架下的辉煌——关于巴洛克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风格[J];大众文艺;2009年23期

4 方晓风;;巴洛克建筑的动感之路[J];装饰;2012年05期

5 梦渝;让·皮耶斯;;人类最诗意的栖居所——巴洛克建筑漫谈[J];大美术;2004年04期

6 马大愚;胡翔;吴纪慰;;穿越时空巴洛克艺术的东方神话[J];大美术;2006年05期

7 单琳琳;张悦;;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外装饰特征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年05期

8 ;德国建筑史 巴洛克建筑[J];德语学习;2003年04期

9 李嘉;;关于巴洛克概念的解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10 宋炀;;17世纪欧洲巴洛克男装的“孔雀现象”[J];装饰;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神克;;聆听巴洛克的岁月心声,追随巴洛克的时代脚步[A];中国创意设计年鉴论文集2012[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金鑫;[N];哈尔滨日报;2007年

2 记者 卢军;[N];黑龙江日报;2008年

3 耿幼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强勇;[N];中国建设报;2010年

5 汪仁;[N];中国企业报;2011年

6 赵国雄;[N];广东建设报;2003年

7 陈晓春;[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金淼;[N];哈尔滨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金淼;[N];哈尔滨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刘述波 张寒冰;[N];哈尔滨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萌;建筑设计中的巴洛克元素[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琳;巴洛克建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发展与影响[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3 刘禹含;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姜丽影;哈尔滨道外“中华巴洛克”风格建筑装饰细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5 邵卓峰;本土文化对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6 程志军;基于自在生成理论的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机构

>东北林业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

相关作者

>刘禹含 >王琳

>程志军 >姜丽影

>邵卓峰 >刘萌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巴洛克建筑在俄罗斯文化中的发展与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3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33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