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手机观看的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4 10:05
   随着传播媒介和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视觉文化的来临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凸显视觉性的手机文化业已为当前视觉文化实践的重要领域。手机观看作为一个新兴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观看机制以及反映的文化问题和不断呈现的新面貌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探究。本文所做的研究,即是将手机观看置于当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中,将观看文化理论与当下手机文化发展的现实状况相结合,通过对具体手机观看活动的多角度剖析,试图分析手机观看背后的文化机制。除绪论外,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手机观看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化语境。本文从“手机”“观看”“手机观看”三个方面来界定手机观看的理论内涵,并指出媒介技术、消费社会、后现代视觉文化是手机观看的生成与兴盛语境,为下文探求手机观看的文化机制提供一个概念廓清和理论背景。第二部分:手机观看的视框研究。本文将手机观看的视框形态分为生理视框、物理视框、心理视框三个层面。观看的视觉边界首先得经过生理视框即人的肉眼的限定,“物理视框”是一种由观看机器所确立的“视框”。手机观者“进出游走”于视像与现实之间,“投入”与“游离”的心理状态相互交织,又构成了手机观看的心理视框。第三部分:手机观看的视角分析。本文认为手机观看的视角可分为观看的位置、观察的角度、观者的观看意向三个层次。手机文化的技术表达使技术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主导力量。当我们将目光的投射与弗洛伊德的理论相结合时,可以发现“欲望之看”的视角。当我们将目光的投射与福柯的理论相结合时,可以发现“权利之眼”的观看视角。第四部分:手机观看的观者研究。本文认为手机观者即是视觉文化时代的“手机人”。在观看过程中,手机观者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成为了“低头族”“手机人”“瘾君子”。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受到手机媒介的深刻影响,具有主动性与被动性、个体性与群体性和多重性与分散性等观看特征。“手机人”的身体表征方式呈现为“狂欢”的身体、“完美”的身体和“驯顺”的身体等形象。第五部分:手机观看的美学反思。本文指出“手机人”作为审美的参与者和建构者,把日常生活审美化落到了实处,孕育了移动审美、微型审美、互动审美、公共审美等审美新范式,带来了虚拟化与实体化、感性强化与感知钝化、愉悦与焦虑等审美悖论,并提出构建手机审美文化、培植手机审美秩序、进行移动美育等文化策略。
【学位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G1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学术目标
第一章 手机观看的理论内涵及其文化语境
    第一节 “手机观看”的内涵界定
        一、作为视觉文本的“手机”
        二、作为行为的“观看”
        三、作为文化实践的“手机观看”
    第二节 手机观看的文化语境
        一、媒介技术: 手机观看的生成语境
        二、消费社会: 手机观看的兴盛语境
        三、后现代视觉文化: 手机观看的增速剂
第二章 手机观看的视框
    第一节 生理视框: 目之所及
        一、实体性媒介的视觉感知
        二、功能性媒介的视觉认知
        三、主体性观看的视框重构
    第二节 物理视框: 器之表征
        一、手机屏幕: 视像的表征呈现
        二、手机摄像: 视像的录入摄取
    第三节 心理视框: 心之所向
        一、“投入”的观看
        二、“游离”的观看
        三、心理视框与符码理论的关联互动
第三章 手机观看的视角
    第一节 技术之观
        一、手机技术的本体化特征
        二、手机游戏: 技术视角的全景观看
    第二节 欲望之看
        一、视觉欲望的投射与实现
        二、手机直播:观看欲望的奇观化
    第三节 权力之眼
        一、主体与对象的权力置换
        二、手机社交的“控制”与“监视”
        三、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混杂化
第四章 手机观看的观者
    第一节 手机观者:视觉文化时代的“手机人”
        一、“手机人”的概念分析
        二、“手机人”的“进化”
    第二节 “手机人”的观看特征
        一、主动选择与被动观看
        二、个性化表达与群体性围观
        三、多重性融合与分散性控制
    第三节 “手机人”的身体形象表征
        一、“狂欢”的身体形象
        二、“完美”的身体形象
        三、“驯顺”的身体形象
第五章 手机观看的美学反思
    第一节 手机观看的审美特征
        一、移动审美
        二、微型审美
        三、互动审美
        四、公共审美
    第二节 手机观看的审美悖论
        一、“游目”: 审美的虚拟化与实体化
        二、“游身”: 审美的感性强化与感知钝化
        三、“游物”: 审美的愉悦与焦虑
    第三节 手机观看的审美策略
        一、手机审美文化的构建
        二、手机审美秩序的培植
        三、移动美育的文化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利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路径重构[J];长江丛刊;2019年33期

2 秦田;;网络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法制与社会;2017年22期

3 衣玉梅;;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选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年Z2期

4 李利平;;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7年07期

5 阮绪珊;;跨文化视域下的安康旅游发展[J];科技展望;2016年18期

6 李福刚;;文化视域下的校地融合发展路径探究[J];北方文学;2019年06期

7 李金林;;媒介文化视域下的“跨界主持”现象[J];山海经;2019年07期

8 侯妍妍;;跨文化视域下当代中国形象的构建[J];明日风尚;2018年14期

9 刘宋庆;王治江;;跨文化视域下的汉英广告语创译法探析[J];智富时代;2016年12期

10 燕凌;;基于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客家民间艺术探讨[J];艺术品鉴;201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力波;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林;思想文化视域下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1978-1993)[D];苏州大学;2017年

3 唐智芳;文化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郑新胜;审美文化视域中的民俗[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5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高瑛;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慧;消费文化视域中的艺术接受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8 尹世尤;廉洁文化视域下中华民族时代精神培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9 洪庆福;神秘主义文化视域中的中西诗学本质“合一”论[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慧;大学生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年

2 李智江;中华文化视域下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

3 张徐;导向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学校创客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4 徐姣姣;手机观看的文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9年

5 王彦文;基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特许纪念品设计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6 高尔雅;中国艳俗艺术的文化学阐释[D];鲁迅美术学院;2019年

7 赵梦茁;微文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9年

8 卢孙宝;交互时代背景下的传统元素互动文化创意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9 张可馨;社会文化视野下科学与宗教的关系[D];武汉科技大学;2019年

10 谢婧鑫;近三届冬奥会闭幕式“八分钟”文化视域下的教育特征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83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2883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7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