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贵州盘县保基乡苗族文化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9:09

  本文关键词:贵州盘县保基乡苗族文化变迁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日益加强,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和碰撞也呈现出一个普遍性的趋势。从整个社会发展潮流来看,在顺应历史发展的同时也要彰显地方特色和民族个性。在苗族(喇叭苗)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祖先为了繁衍生息,历经千辛万苦,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了璀璨的苗族历史文化。在苗族(喇叭苗)先民不断的迁徙过程中,苗族(喇叭苗)将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的继承和弘扬。在继承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吸取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因此展现出了今天充满无限魅力的苗族特色文化。尽管社会迅速发展,但苗族(喇叭苗)的传统文化继续在苗族(喇叭苗)的生产和生活中得到留存,苗族(喇叭苗)文化的传承,不仅彰显出了民族特色,还对本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致使一个闭塞的社会与外界的交融和接触逐渐频繁。各民族文化在发展和交融过程中,各个方面也发生了文化变迁。然而挖掘变迁中的重要因素,以及变迁所带来的对苗族(喇叭苗)社会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成为当今苗族(喇叭苗)文化研究的重大课题。文章主要从盘县保基乡的基本概况入手,着重分析保基乡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决定盘县保基乡苗族(喇叭苗)文化产生和生存的主要因素;深入剖析保基乡苗族(喇叭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及其形式的变迁;进一步探析苗族(喇叭苗)文化变迁的阶段划分、变迁动因;最后对苗族(喇叭苗)文化的历史和生存现状进行分析,探索苗族(喇叭苗)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希望通过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全面阐述和透析,使人们对贵州省盘县保基乡苗族(喇叭苗)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对贵州苗族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贵州盘县 保基乡 苗族 文化变迁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1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2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7-9
  • 二、国内外苗族(喇叭苗)文化研究概况9-10
  • 三、研究内容10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0-11
  • (一)基本方法10-11
  • (二) 技术路线11
  • 五、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与不足11-12
  • (一)创新11-12
  • (二)不足12
  • 第二章 保基乡概况12-19
  • 第一节 自然环境13-14
  • 一、地形13
  • 二、气候13
  • 三、资源13-14
  • 第二节 人文环境14-19
  • 一、民族构成14
  • 二、苗族(喇叭苗)的来源14-15
  • 三、苗族(喇叭苗)的分布15-19
  • 第三章 保基乡苗族(喇叭苗)文化及其变迁19-38
  • 第一节 物质文化19-22
  • 一、服饰19-20
  • 二、饮食20-21
  • 三、建筑21
  • 四、交通工具21-22
  • 第二节 精神文化22-38
  • 一、婚俗22-25
  • 二、丧俗25-34
  • 三、宗教信仰34-35
  • 四、文学艺术35-36
  • 五、节日文化36-38
  • 第四章 保基乡苗族(喇叭苗)文化变迁背景及原因38-44
  • 第一节 苗族(喇叭苗)文化变迁的阶段划分38-43
  •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至新中国成立苗族(喇叭苗)文化的变迁38-41
  • 二、新中国建立后苗族(喇叭苗)文化的变迁41-43
  • 第二节 苗族(喇叭苗)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43-44
  • 一、民族迁徙43
  • 二、生产技术进步43-44
  • 三、汉族文化的渗透44
  • 四、城镇化建设44
  • 第五章 保基乡苗族(喇叭苗)文化的问题及对策44-52
  • 第一节 苗族(喇叭苗)文化的价值判断45-47
  • 一、苗族(喇叭苗)文化的历史价值46
  • 二、苗族(喇叭苗)文化的消极影响46-47
  • 第二节 问题47-48
  • 一、苗族(喇叭苗)文化的流失47-48
  • 二、苗族(喇叭苗)文化的衰退48
  • 第三节 对策48-52
  • 一、重视苗族(喇叭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49
  • 二、以发展生态旅游业来推动苗族(喇叭苗)地区的发展(1)49-50
  • 三、苗族(喇叭苗)文化的保护与创新50
  • 四、提高民众的保护意识50-52
  • 结语52-53
  • 参考文献53-63
  • 调查日志63-65
  • 致谢65-66
  • 作者简介66-67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次仁多吉;试论西藏贫困文化问题[J];西藏发展论坛;2003年06期

2 熊丽英;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J];求索;2004年02期

3 郭晓君,郝宗珍;消除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08期

4 郭晓君;文化贫困:内涵与界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辛秋水;;要注重解决农民的文化贫困问题[J];政府法制;2006年09期

6 杨丽萍;赵晓霞;;反“文化贫困”战略思考——基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实践[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郭晓君;张金花;;文化贫困:研究的由来及其评价[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20期

8 程雄;山区文化贫困的现状与对策[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9 王列生;;文化的贫困与文化的解困[J];粤海风;2000年02期

10 申敏,申玛莉;贫困地区农村“文化贫困”及其影响[J];理论与当代;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君;文化贫困:内涵与界定[N];人民日报;2004年

2 郭晓君;文化贫困:内涵与界定[N];西藏日报;2004年

3 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 苏峰;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常态[N];北京日报;2007年

4 程义峰 万一;构建和谐文化,先要消除文化贫困[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5 李北陵;从文化场馆看城市的文化自觉[N];中国商报;2007年

6 黄g

本文编号:3333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333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c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