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端午节元素符号的文化意涵与教育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14:18
  从十八世纪中期西方世界科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工业革命兴起到如今,现代化工业产品基本完成了对我们生活的接管,我们的物质需求、情感传递大多需要借助经过设计的工业产品来完成。这在客观上造成的事实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在这几百年间逐渐主导了世界的话语权并对我们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剧烈的影响,不可否认物质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意识形态的变革也促使我们不再沉浸在民族文化氛围包裹的生活节奏中,近代政治经济的衰颓同样导致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质疑,许多传统文化被抛弃遗忘。由此带来的直接表现就是,我们改革且淡忘了自己的传统节日。然而任何一个对民族文化有所了解的国人都势必清楚其广博精深,也明白本土文化在民族发展中起到的核心地位。这在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且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后提倡的政策中也表现得尤为显著。换言之,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需要一些积极有效的切入点,和更适应当代社会的传播方式。作为文化精粹的集合体,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就像是经受了历代时光打磨的琥珀,凝炼了传承久远的文化记忆,可以作为现代传统文化教育普及过程中鲜活且亲切的切入点。把传统节日中的元素符号进行梳理提取,作为视... 

【文章来源】: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天津市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端午节元素符号的文化意涵与教育意义研究


论文结构图

越族


古时持龙图腾崇拜的吴越先民的祭祖活动在日后演变成为了端午节。现代大量关于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佐证了闻一多先生的说法,分布在现今我国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及江苏、安徽、云南部分地区的族群,如图2-1。被称为“古越族”也被当时以河南为中原地带的北方族群因其部族繁多而泛称“百越”,《过秦论》中记载的“南取百越之地”的“百越”就是指代古越族。在远古时期,古越人所居之地水系众多,时人善驾独木舟,奉蛟龙为图腾,如图2-2。他们剪断头发,将身体刺青上花纹,装扮成龙之子以求龙的庇佑。《说苑·奉使》有中说:“劗发纹身,灿烂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是以龙舟竞渡的习俗由此渐渐北上直至衍生为端午节。图2-1 古越族分布地 图2-2 古越族信仰龙图腾

越族,龙图腾,百越


时以河南为中原地带的北方族群因其部族繁多而泛称“百越”,《过秦论》中记载的“南取百越之地”的“百越”就是指代古越族。在远古时期,古越人所居之地水系众多,时人善驾独木舟,奉蛟龙为图腾,如图2-2。他们剪断头发,将身体刺青上花纹,装扮成龙之子以求龙的庇佑。《说苑·奉使》有中说:“劗发纹身,灿烂成章,以象龙子者,将避水神。”是以龙舟竞渡的习俗由此渐渐北上直至衍生为端午节。图2-1 古越族分布地 图2-2 古越族信仰龙图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韩申遗之争对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以端午节和江陵祭为例[J]. 刘金,杜文轩.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0(12)
[2]端午节的龙蛇结构和南北文化差异研究[J]. 马明奎.  民族文学研究. 2010(04)
[3]中韩端午节俗异同考[J]. 王鹏.  东疆学刊. 2009(04)
[4]从岁时民俗特征比较中韩端午节端午祭[J]. 黄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4)

博士论文
[1]荀子德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姜希玉.山东大学 2016
[2]文化构成设计方法学研究及应用[D]. 郑林欣.浙江大学 2016
[3]中美两国核心价值观教育比较研究[D]. 雷鸣.东南大学 2015
[4]先秦儒家礼乐文化的德育价值研究[D]. 韩云忠.山东师范大学 2015
[5]意匠、意象与意境[D]. 姚健.中央美术学院 2014
[6]图必有意,意必吉祥[D]. 童彦婷.武汉理工大学 2013
[7]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精神价值[D]. 景俊美.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3
[8]美学视野中清明节日民俗的整合[D]. 王剑.中央民族大学 2011
[9]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D]. 洪尚郁.中央民族大学 2009
[10]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 杨江涛.中国人民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中国民俗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D]. 卓娜.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2]清明节的民俗文化研究[D]. 付秋婷.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传统节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开发利用研究[D]. 李魏达.湖南科技大学 2013
[4]中国传统图形符号在信息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谢继武.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
[5]中国古代农事祭俗活动研究[D]. 许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6]端午节的美学研究[D]. 侯欢欢.华南理工大学 2010
[7]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研究[D]. 黄梅.首都师范大学 2009
[8]中国端午节与韩国端午祭比较研究[D]. 黄榴丹.西北民族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3363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3363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8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