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22:12

  本文关键词: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朝鲜族聚居区。自19世纪末朝鲜族先民迁入东北起,朝鲜族人民在开拓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历史过程中,继承和发展并积累了民族固有的语言、风俗习惯、传统礼仪、绚丽多彩文学艺术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丰富的文化遗产。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朝鲜民族深层的文化基因和思想情感以及朝鲜族人民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朝鲜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主流文化的冲击,许多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后继乏人、生存土壤失却等重重危机。保护和传承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而且也是彰显民族特色、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升延边地区综合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延边各级政府极力推进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尚未确立,加上各级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稀缺价值和不可再生特性的认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仍存在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重申遗轻保护、财政支持较弱、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开发、缺乏民间力量参与等诸多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朝鲜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当前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文化基础,对于延续和传承朝鲜族传统文化,展现朝鲜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延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就成为当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基于学术界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的研究现状,梳理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现状,分析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内容及特征,探讨其在开发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有效开发与保护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与思路,实现学术价值的同时为延边各级政府和部门对相关方针、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1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3
  • 1.2 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方法15
  • 1.4 相关概念界定15-18
  • 第二章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及其特点18-28
  • 2.1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18-20
  • 2.1.1 改革开放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18-19
  • 2.1.2 改革开放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19-20
  • 2.2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和内容20-25
  • 2.2.1 朝鲜族非遗的类型和内容20-22
  • 2.2.2 朝鲜族不同级别的非遗名录22-25
  • 2.3 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25-28
  • 2.3.1 具有浓郁的农耕文化特色25
  • 2.3.2 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与大众娱乐性25-26
  • 2.3.3 具有悠久的世代传承性与深刻的教育性26
  • 2.3.4 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和受到现代化冲击的脆弱性26-28
  • 第三章 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28-36
  • 3.1 农村空洞化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渐失去了生存土壤28-30
  • 3.1.1 农村非遗传承人后继乏人28
  • 3.1.2 传统文化传承土壤的缺失28-29
  • 3.1.3 农村教育的萎缩29
  • 3.1.4 经济支援薄弱29-30
  • 3.2 对延边地区非遗的开发利用存在盲目性30-32
  • 3.2.1 重视“申遗”,轻视“护遗”30-31
  • 3.2.2 急功近利的商业化开发31-32
  •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和管理体系不健全32-36
  • 3.3.1 相关机制建设滞后32-33
  • 3.3.2 没有形成相应的人才管理体系33-34
  • 3.3.3 没有形成符合数字化时代的多样开发和利用的机制34-36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对策36-41
  • 4.1 政府方面的举措36-37
  • 4.1.1 加强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36
  • 4.1.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物质保障机制36-37
  • 4.1.3 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体系37
  • 4.2 民间、社会的参与37-39
  • 4.2.1 发挥学术的导向作用37-38
  • 4.2.2 民众、社会团体等的积极参与38
  • 4.2.3 中小学教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38-39
  • 4.3 积极探索富有时代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39-41
  • 4.3.1 加紧数字化管理步伐39
  • 4.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39
  • 4.3.3 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人的地理空间39-40
  • 4.3.4 谋求东北亚文化圈的合作,实现共融双赢40-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阚如良;曹诗图;胡春梅;;论景区的旅游文化开发——以宜昌三峡车溪民俗旅游区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舒景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1期

3 王文章;陈飞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李荣启;;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原则与方法[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2期

5 李昕;;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发展重要的文化资本[J];广西民族研究;2008年03期

6 刘金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与传承[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延边朝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353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45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