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以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为例
发布时间:2025-01-15 11:28
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与智慧的传承与结晶。它在过去的人类历史上曾经发挥过巨大的贡献与作用,在将来的人类发展过程中仍然可以创出耀眼的辉煌。过去,研究者对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保护、传承、旅游开发与价值意义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关注较少。为了弄清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特点与历史渊源,文章从历史学的角度,对黔、桂、湘、渝毗邻地区"糯稻文化圈"的结构进行剖析,并追叙其形成的历史原因,以期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之目的。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本文编号:4027330
【文章页数】:5 页
【部分图文】:
图1 渡部忠世划定的糯稻栽培圈
“糯稻文化圈”的概念,最早是由游修龄先生提出。他是在日本学者渡部忠世提出“糯稻栽培圈”的基础提出这一概念的。(1)游修龄先生认为:“从文化的角度看,糯稻栽培圈内生活的人,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是与糯稻密切不可分的,所以不妨也可称之为‘糯稻文化圈’。”[1]20世纪....
图2“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的组成元素及关系图
经过长期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协同演进,湘、黔、桂、鄂、渝毗邻地区的“糯稻文化圈”展现出众多自身的特征来。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人-稻鱼鸭-田”复合生计系统,它已经成为“糯稻文化圈”的标志和文化符号,如图2为这一复合生计系统的组成元素和关系图。二、“糯稻文化圈”的结构特征....
本文编号:40273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4027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