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中国
【摘要】:文章从可视化和知识图谱角度,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基础,借助SATI、Citespace、Ucinet和VOSviewer软件,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和趋势进行了总体分析。选择的可视化项目主要有:作者合作、机构合作、关键词共现。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非遗研究作者合作较少、机构合作稀少、关键词聚类簇不多,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拓展领域、注重应用,才能取得突破。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信息安全与大数据研究院;中南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 可视化分析 知识图谱 中国
【基金】: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数字化传承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和元数据标准研制与推广研究”(项目编号:2014GK2018)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122;G353.1
【正文快照】: 〔引用文本格式〕文庭孝,刘晓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基于三种可视化工具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2016(2):21-27引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传承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建伟;荣良骥;;我国文化学领域研究状况的可视化分析[J];甘肃科技;2013年06期
2 刘文宇;沈海波;;习语研究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3 李艺敏;李永鑫;;留守儿童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8期
4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建勇;刘俊;张鉴;迟学斌;;5·12汶川地震的可视化与分析[A];图像图形技术研究与应用(2010)[C];2010年
2 张振龙;杨波;;可视化智能化机构分析与设计系统的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孙传谆;郑新奇;邓红蒂;左玉强;苏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4 孙传谆;郑新奇;邓红蒂;左玉强;苏航;;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5 柳辉;;基于AutoCAD的维修性人机可视化分析[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杨璐;伍蓓;杜杰丽;;IT外包决策研究回顾和模型评介——基于CiteSpaceⅡ的可视化分析[A];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李红纲;鲍玉斌;焦洪国;于戈;郑怀远;;维分析树导航下的可视化OLAP分析[A];第十八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舒可;新闻可视化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夏晴;科研工作成功原因挖掘及可视化[D];上海大学;2015年
3 杨宏伟;宜宾电网可视化分析预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杨阳;微博内容的采集、分析及其可视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赵珏;区域经济普查数据可视化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马井刚;面向复杂网络的可视化分析工具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7 于江;学科领域发展状况的可视化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张勉;在线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应用的设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黄焕坤;基于微博互动的关系圈发现及其可视化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10 王琼;实时分布仿真平台下的可视化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230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523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