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文化论文 >

周代丧礼对当代曲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05 14:19

  本文关键词:周代丧礼对当代曲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曲阜 周代丧礼 丧葬习俗 “三礼”


【摘要】:世间一切生物都有生有死,对于具有反思能力的人类来说,死亡在其思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二战后西方还出现了一批研究人类死亡史的论著,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死亡有什么不同的看法,沃维尔的《死亡文化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丧礼是关于处理死亡问题的礼仪,根据中国考古学家研究,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丧葬习俗,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丧礼逐渐制度化、规范化,并逐渐发展出一套体系完备的丧葬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曲阜作为鲁国故都,在周代便是礼乐文化的极力推行者与践行者。曲阜又是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礼乐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和他的弟子们对礼乐思想的宣传也在包括曲阜在内的中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正是这种独特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造就了曲阜独特的区域文化,包括丧礼在内的古代礼仪在曲阜得到了相对来说比较完整的保存。丧礼作为人生礼仪的最后一个环节,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周礼》、《仪礼》、《礼记》及其他先秦典籍中保存了大量有关丧礼的记载,历代对丧礼尤其是丧葬制度的研究成果浩如烟海。通过古今比较不难发现,曲阜地区丧葬习俗中的诸多内容具有非常古老的本土文化的渊源,如死者死后“拖魂”的程序和死者所着寿衣都很能体现这一点;周代丧礼中的“复”与当代曲阜丧葬习俗中的“招魂”仪式基本相同;周代丧礼与曲阜丧俗都有“饭含”仪式,其内涵也都是不忍死者口中空虚,只是具体饭含之物古今稍有差别。其他诸如铭旌、设重、小殓、大殓、奔丧、五服等丧葬祭祀礼俗,在当代曲阜各地丧礼中几乎都能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佛教因素对本地丧葬习俗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曲阜传统丧俗中的七七追荐、中元祭祖都受到佛教教义影响。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形态的急剧变迁,丧葬习俗中出现了一些新因素,其中丧葬从简、火葬盛行、殡葬服务业兴起是其中几个比较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曲阜 周代丧礼 丧葬习俗 “三礼”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892.2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一、选题背景7-10
  • 二、选题意义10-15
  • 第一章 周代丧礼的主要程序15-18
  • 第二章 曲阜独特的文化传承18-21
  • 一、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18-19
  • 二、“周礼尽在鲁矣”19-21
  • 第三章 曲阜丧葬习俗与周代丧礼比较研究21-36
  • 一、地方丧俗对周礼的沿袭21-30
  • (一)丧前21-22
  • (二)初丧22
  • (三)成服22-25
  • 1. 斩衰23-24
  • 2. 齐衰24
  • 3. 大功24-25
  • 4. 小功25
  • 5. 缌麻25
  • (四)入殓与破孝25-26
  • (五)报丧与吊孝26-27
  • (六)出殡27-28
  • (七)下葬28-29
  • (八)葬后礼俗29-30
  • 二、佛教影响下的曲阜丧俗30-33
  • (一)七七追荐30-31
  • (二)居丧百日不剃头31
  • (三)请僧道诵经超度31
  • (四)中元祭祖31-33
  • 三、近代以来的丧葬新风33-36
  • (一)丧葬从简33-34
  • (二)火葬盛行34-35
  • (三)殡葬服务业兴起35-36
  • 第四章 曲阜丧礼对周代丧礼精神的继承36-44
  • 一、魂气归于天36-38
  • 二、事死如生的孝道观38-40
  • 三、人的发现40-42
  • 四、宗族观42-44
  • 结语44-45
  • 参考文献45-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凤平;;客家人的丧葬习俗[J];神州民俗(学术版);2012年02期

2 霍海霞;;从鄂伦春族的宗教信仰看其丧葬习俗[J];黑龙江史志;2012年15期

3 张嘉宾;;赫哲人的丧葬习俗[J];黑河学刊;1989年01期

4 简涛;;民俗事象的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北京的生育、婚嫁和丧葬习俗》评介[J];民俗研究;1990年02期

5 叶世松;都市丧葬习俗改革刍议[J];民俗研究;1995年03期

6 张媛;;门巴族丧葬习俗中的文化内涵探析[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白玉芬;丧葬习俗[J];西藏民俗;2000年03期

8 李玉华;商代时期丧葬习俗[J];民政论坛;2000年06期

9 唐戈;额尔古纳河畔华俄后裔的丧葬习俗[J];民俗研究;2000年01期

10 葛玉红;清末民初丧葬习俗的演变述论[J];学术交流;2004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惠琼;;浅议佤族丧葬习俗中的死亡观[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苏丽娟;;闽南丧葬习俗漫谈[A];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C];1998年

3 李彬;;金岭镇回族的丧葬习俗及其社会功能[A];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第一次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4 唐文元;;贵州民族丧葬习俗古今谈[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二)[C];2004年

5 徐威;;北京传统丧葬习俗折射佛教的影响[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下)[C];2008年

6 何丽;;永平普渡“土家人”的丧葬习俗[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侯国永;;永平龙街镇大小波罗彝族丧葬习俗[A];滇川黔桂四省(区)毗邻县第二届彝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龙初;;白族各支系丧葬习俗比较及其与毗邻民族相互影响[A];民族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民族学学会第五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9 潘先锷;;试析黎族民间丧葬习俗中的灵魂观念[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10 粘良图;;薪火相传的闽台“寻根”民俗[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芳;影响丧葬习俗的社会心理[N];中国社会报;2003年

2 陆春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民研所工作员;水族丧葬习俗窥探[N];贵州民族报;2012年

3 整理 谭立新 本报记者 黄定洋;洒垤布依族丧葬习俗[N];黔西南日报;2013年

4 国风;上古丧葬观念与丧葬习俗的形成[N];经济日报.农村版;2006年

5 李燕喜;影响人们丧葬意识的几个因素[N];中国社会报;2013年

6 缪汶江;金平壮族民源民俗民风(下)[N];红河日报;2014年

7 整理 本报记者 魏陈静;西藏的奇特婚姻和丧葬习俗[N];北京科技报;2004年

8 本报驻巴黎记者 姚立;菊花飘香法国“清明节”[N];光明日报;2013年

9 记者 文艳 实习生 兀晓倩;再向西博捐赠文物16件[N];西安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张凌;花店如何拓展丧葬花业务[N];中国花卉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赫名;天国与冥府里的来世生活[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冰雪;清代丧葬法律与习俗[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林林;清至民国时期陕北丧葬习俗研究[D];延安大学;2009年

2 李春雷;民国山东丧葬习俗研究(1912-1937)[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龙耀华;清至民国时期关中丧葬习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贾吉泳;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丧葬习俗探究[D];新疆大学;2015年

5 古丽先木·卡吾力;史诗“玛纳斯”中的柯尔克孜丧葬习俗[D];新疆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德志;周代丧礼对当代曲阜地区丧葬习俗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7 杨序;中派村丧葬习俗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8 朱荣艳;新疆汉族丧葬习俗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9 陈志兵;梅山地区丧葬习俗研究[D];湘潭大学;2000年

10 宋月;明代江南地区丧葬习俗演变[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72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772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3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