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本文关键词: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更多相关文章: 稻作梯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与文化景观 山地生态农业 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梯田是人类依山势就地利挖掘而成的山地农业生产系统,许多梯田至今仍发挥着生产功能,展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和传统农业知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既是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模式,也是杰出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更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稻作梯田为其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无法使用机械化作业,稻作梯田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劣势愈加突出。一些地方还因为旅游业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梯田农业系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甚至因改种旱作或抛荒造成了梯田的垮塌。稻作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收集国内外稻作梯田保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主要问题及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稻作梯田的保护对象包括梯田景观、梯田生态和梯田文化3个部分。其中,梯田景观包括梯田结构、水源涵养林、农田灌溉系统和村落;梯田生态包括传统作物品种、生物多样性、农田环境质量和传统小农复合经营模式;梯田文化则包括居民服饰、建筑物等物质文化,以及歌舞、节庆等精神文化和水资源管理、森林管理等制度文化构成的非物质文化。2)造成稻作梯田景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市场需求的驱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和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合理等。3)稻作梯田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适度的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等。未来稻作梯田保护研究,应在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梯田系统退化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途径和典型案例跟踪及评估等方面。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传统聚落数字化保护技术"湖南省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稻作梯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与文化景观 山地生态农业 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云南省红河州委托项目“云南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的产业发展支撑研究” 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聚落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与应用”(JL14K06,CT14K05)资助~~
【分类号】:G122;S284
【正文快照】: *This study was funded by the Project of“Study of Supporting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or Conserving Honghe Hani Rice Terraces,Yunnan”and the Open Fund Project of“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ization”(JL14K06,CT14K05).**Corres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岸田芳朗;沈晓昆;;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动向——从稻作到旱作[J];水禽世界;2008年06期
2 马一凡;;寒地稻作育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北方水稻;1981年01期
3 郭彪;;北方农垦稻作交流会在我省召开[J];河北农业科技;1991年12期
4 ;中国农垦北方稻作学术与经验交流会[J];农业科技通讯;1994年12期
5 刘刚;难以成立的稻作云南起源论——文化史中的稻作起源问题考察[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
6 孙加祥,汤陵华,邹江石;草鞋山遗址新石器时代稻作初考[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
7 沈奉谨,卢京丽;韩国的稻作农耕[J];农业考古;1994年03期
8 一岫;台湾稻作育种组织形态与新品种命名的变革[J];台湾农业情况;1994年01期
9 游修龄;;中国稻作的起源与东传[J];群言;1996年12期
10 杜玉彬;姚建芳;;低碳生态稻作模式[J];农家致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葛胜娟;;浙江嘉兴50年稻作制度的变革与评析[A];全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0年
2 方孔灿;郑晓微;吴昌明;唐筱春;吴树业;;优化稻作模式 实现稳粮增效——瑞安市推广应用四种粮经种养模式技术的探索[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3 马玺;刘凤丽;佟世斌;刘振军;;兴安盟节水稻作灌溉技术研究[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刘守龙;苏以荣;黄道友;肖和艾;吴金水;;亚热带地区土壤碳氮积累相关关系及稻作影响[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严红枫;“中国河姆渡稻作科技贡献奖”揭晓[N];光明日报;2011年
2 宋吉良 于航;“鸭耕稻作”催生“米贵鸭肥”[N];牡丹江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程东升;仁化:稻作革命[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4 陈云芬;稻作遗传育种学科前沿难题攻克稻[N];云南日报;2008年
5 张卫建;节能减排稻作模式及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N];农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程侃声稻作研究文集》在昆首发[N];云南科技报;2003年
7 李开斌;稻作抗旱技术[N];楚雄日报(汉);2010年
8 闵庆文 赵志军;菲律宾稻作梯田的保护与管理[N];农民日报;2013年
9 侯琳良 林洛,
本文编号:996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96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