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移民、遗民、逸民精神及其对岭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本文关键词:论移民、遗民、逸民精神及其对岭南文化的塑造和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移民 遗民 逸民 岭南精神 岭南文化 自由意志
【摘要】:移民、遗民、逸民历史和文化深厚久远。移民和遗民是岭南文化形成筑建的基石。宋末的崖山海战成为遗民精神乃至岭南文化的主帜,并经陈献章、梁启超等思想家凝炼升华。与遗民相连的逸民思想是岭南精神的一部分,由慧能的平等意识和边地超越,发展为石涛自用我法和陈寅恪对自由意志的追求。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移民、遗民、逸民和他们的思考及实践是岭南精神的基础,并从对生命安全和人身自由的追求,进而为对平等、民主、民权、国权的争取;从个体意识的体认,走向对思想、文化、制度的批判、改革甚至革命。岭南特殊的人文历史地理更激发了岭南人的危机意识、深刻反思和勇于担当。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在近代史上,自由意志之帜引领着岭南及中国的前行,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传递民族精神,承担起华夏文化的运命,而从广义上推动了人类对自由和发展的艰辛探索。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华南农业大学岭南文化与艺术研究中心;华南师范大学岭南文化研究中心;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
【关键词】: 移民 遗民 逸民 岭南精神 岭南文化 自由意志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古代戏曲文体观念生成嬗变研究”(项目编号:13BZW101) 广东省高校创新强校工程特色创新项目“艺术中国的家土构建:岭南戏剧生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WTSCX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127
【正文快照】: 遗民是传统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其涵义既包括亡国之民、前朝百姓、劫余人民,又可指不仕新朝的人、隐士、后裔等。遗民及其义项乃至移民、逸民其实互相联系。比如伯夷叔齐是商的遗民,周的前朝百姓,鼎革之际的孑民;他们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因此又是移民和不仕新朝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吴春梅,王邦翠;立宪派与清廷决裂时间辨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汤奇学,龚来国;汪康年与梁启超关系变化与《时务报》兴衰[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4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王康;;舆论传播与五四学生运动——以五四时期《京报》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马勇;;新知识背后:以京师大学堂创建为中心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方国武;;试析晚清文化传播的两种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张昭君;儒学与梁启超文化思想的演进[J];安徽史学;2001年01期
9 程kW,姜继为;知识分子参政模式的重塑——梁启超对民初知识分子参政影响管窥[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10 刘劲松;第一届国会选举再论[J];安徽史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黄升任;张谦;;论黄遵宪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齐福;;清末民初新教育发展缺失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王建军;;教育与政治:元朝国子监创办之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王晓雨;;“自由”一语探源——近代中日翻译互动之一瞥[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守仁;;《孙膑兵法、擒庞涓》中有关城邑问题的商榷[A];河北省历史学会第三届年会史学论文集[C];1983年
9 赵晓明;;我国反假货币法律的考察与探究[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8期)[C];2009年
10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凯;大陆移民与日本古代王权[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江丽萍;1920年名人学术讲演会述论[D];湘潭大学;2010年
4 曾香花;梁启超新民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宋海燕;薛道衡诗文笺注与考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廖红标;明清时期广西对外交通发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孝祥;试论近代岭南文化的基本精神[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梁凤莲;拓展与新变——对岭南文化研究发展走向的探讨[J];探求;2003年01期
4 江惠生;创新岭南文化 建设文化大省[J];岭南文史;2005年01期
5 刘友君;;传承岭南文化 构建文化大省[J];岭南文史;2006年03期
6 ;岭南文化:行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J];同舟共进;2007年06期
7 刘斯奋;谭运长;;岭南文化的独特价值在哪里[J];同舟共进;2007年06期
8 黄树森;;广东观念:岭南文化的血脉延续[J];同舟共进;2007年06期
9 左鹏军;;岭南文化研究的立场与方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柯汉琳;;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问题[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晓娜;许敏琳;陈忠暖;;珠江三角洲外来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的实证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罗颂平;;岭南文化与岭南医学特色[A];中医学术流派菁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次中医学术流派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3 许敏琳;甘巧林;陈忠暖;;基于城市适应的外来民工群岭南文化融入剖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徐鲁航;李璇;;闽南文化与岭南文化的比较初探[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二卷][C];2011年
5 许敏琳;陈忠暖;甘巧林;;岭南文化对广州外来打工妹都市融入的效应研究——以岗顶电脑城的调查分析为案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裴继刚;;佛山陶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大言;岭南文化的现代化[N];广州日报;2004年
2 孙林;何镜堂开讲“岭南文化与建筑”[N];广东建设报;2006年
3 左鹏军;岭南文化的研究维度[N];中国文化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穆肃;以岭南文化为基础,,吸收各地文化[N];东莞日报;2010年
5 董天策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岭南文化的有效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黄才文;打造现代岭南文化高地[N];佛山日报;2011年
7 武勇 袁旭阳;中山大学成立岭南文化研究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记者 胡键 谢思佳;岭南文化艺术促进基金会揭牌[N];南方日报;2012年
9 翁敏;弘扬岭南文化 开拓穗台交流[N];中国艺术报;2014年
10 毛庆耆;正确认识岭南文化的特殊性[N];中国文化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智成;新岭南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万俊;禅宗与岭南文化的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3 何长轩;岭南文化对广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962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96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