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1956年苏联干预波匈事件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12:32

  本文关键词:1956年苏联干预波匈事件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美苏冷战 斯大林逝世 苏联对外政策变化 1956年波匈事件


【摘要】:1956年10月东欧地区相继爆发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事件,,在一些文件和学术著作中,人们通常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统称为“波匈事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两次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是发展过程都有一些相似和相同之处。然而,其结果却截然不同。苏联在处理波兰事件时采取了和平会谈的手段;但是在解决匈牙利事件时,却最终采取了武力镇压的方式。波匈事件究竟缘何而起?苏联为何会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解决方式?在写作过程中,本文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了1956年波匈事件爆发的缘由及结果。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以及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卫星国的影响远远大于对苏联自身的影响。1956年波兰和匈牙利人民要求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的控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自主改革。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苏联为了确保东欧这一与美国冷战对抗的前哨阵地,决不允许东欧出现脱离社会主义阵营的倾向,因此立即采取强制性的干预政策解决波匈事件。 第二部分,比较分析了苏联干预波匈事件的共性与差异。相同之处在于苏联对两次事件的反应都是十分激烈的,并且立即进行了干预。因为此时苏联对东欧的放松政策是有限度的,有分寸的。一旦东欧出现失控的危险,苏联就会毫不犹豫地进行干预,甚至不惜使用武力。这在波匈事件中表现地尤为明显。此外,苏联在干预波匈事件的解决过程中都曾求助于中国。因为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越来越引起东欧的注意,莫斯科也开始指望得到中共的帮助。中国在缓解波匈危机以及缓和苏东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同点则是苏联对这两次事件的定性不同,随之而采取干预方式和解决方式也存在差异。苏联认为波兰事件只属于阵营内部矛盾,匈牙利事件则是敌我矛盾。因此针对波兰事件,苏联采取了多种干预手段,先是发动军事政变,继而诉诸武力,最终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波苏矛盾。在应对匈牙利事件时,苏共中央却认为这是一场反苏、反社会主义的武装暴动事件,虽然文武并用,但却先后两次出兵匈牙利,主要以武力的方式镇压了匈牙利事件。 第三部分,论证了苏联对波匈事件采取了不同解决方式,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主要从波匈两国人民的情绪及愿望、领导人的观念及个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波兰,民众的“理性”与“克制”是苏波矛盾和平解决的重要基础,波兰领导人尤其是哥穆尔卡的谨慎的态度与决策则成为建立新型苏波关系的关键因素。然而,匈牙利民众的情绪和愿望却异常的“狂热”与“激进”,这却恰恰成为了苏匈矛盾的催化剂,而且纳吉的再次上台非但没有有效地控制危机反而越走越远,致使反动势力有了可乘之机,形势不断恶化。正是波匈两国不同的社会政治条件对苏联应对两次事件的态度与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造成了波匈两国结局的强烈反差。
【关键词】:美苏冷战 斯大林逝世 苏联对外政策变化 1956年波匈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751.2;K5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一) 选题意义7-8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8-11
  • 1、 国外研究状况8-9
  • 2、 国内研究状况9-11
  • 一、 1956 年波匈事件梗概11-18
  • (一) 波兰事件的由来12-15
  • (二) 匈牙利事件的始末15-18
  • 二、 苏联干预波匈事件之异同18-35
  • (一) 应对波匈事件之共性18-25
  • 1、 反应激烈18-20
  • 2、 进行干预20-22
  • 3、 求助于中国22-25
  • (二) 区别对待波匈事件25-35
  • 1、 干预方式之差异25-29
  • (1)对波兰多种手段干预25-27
  • (2)对匈牙利文武并用,但以武力为主27-29
  • 2、 对波匈事件定性之差异29-32
  • (1)波兰事件——阵营内部矛盾29-31
  • (2)匈牙利事件——敌我矛盾31-32
  • 3、 解决方式之差异32-35
  • (1)波兰事件——和平方式33-34
  • (2)匈牙利事件——武力方式34-35
  • 三、 1956 年苏联干预波匈事件采取不同解决方式的原因35-40
  • (一) 波匈民众的情绪及愿望35-37
  • 1、 波兰民众的“理性”与“克制”,是苏波矛盾和平解决的基础35-36
  • 2、 匈牙利民众的“狂热”与“激进”,是苏匈矛盾激化的“催化剂”36-37
  • (二) 波匈领导人的观念及个性37-40
  • 1、 在波兰,哥穆尔卡“重返政坛”,强调与苏友好,控制了局势37-39
  • 2、 在匈牙利,纳吉“东山再起”,寻求中立,激化了矛盾39-40
  • 结语40-43
  • 参考文献43-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师哲;李海文;;波匈事件与刘少奇访苏[J];百年潮;1997年02期

2 时殷弘,张振;1956年波兰事件及美国的有关政策[J];国际论坛;1999年02期

3 吴光祥;;刘少奇协助苏联处理波匈事件始末[J];党史纵横;2007年06期

4 沈志华;一九五六年十月危机:中国的角色和影响——“波匈事件与中国”研究之一[J];历史研究;2005年02期

5 时殷弘;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从斯大林去世到苏共二十大[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张月明;苏共“二十大”与波匈事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2期



本文编号:10672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0672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7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