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李朝后期北学派思想中的西学影响探析

发布时间:2021-03-23 17:59
  本文通过梳理18世纪中后期朝鲜北学派的主要思想和西学在中朝两国的传播情况,从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着手考察西学对朝鲜北学派思想的影响,力图从新视角对北学派的思想做历史性回顾,在肯定北学派历史地位的同时认可西学是北学派思想形成的重要外因,从而进一步论证北学派思想中的西学因素与朝鲜近代化思想及近代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和创新点。 第二章对朝鲜北学派和西学在中朝两国的传播情况进行归纳分析。自17世纪以来,李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朱子学失去了指导意义,逐渐成为党派斗争的工具。继之而起的实学则更多的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态度,到18世纪后期,实学发展到顶峰,出现了主张“利用厚生”的北学派。在传统的宗藩关系体系下,朝鲜每年都会向中国派遣使臣,无论是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还是西学的广泛影响都让出使到中国的北学派思想家为之震撼,由此以他们为代表的朝鲜知识分子掀起了引入西学、研究西学的社会风潮。在受容西学的过程中,北学派逐渐受到西学的影响,使所提出的改革方案和主张更加具有“近代指向性”。 第三章和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主要从两个方面来阐述西学对北学派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了西学对北学派的宇宙世界观和华夷观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政治上西学影响北学派的改革主张,使其开放思想更加深入具体,在经济上则促使北学派更加重视发展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第五章是结论部分。李朝后期的社会条件孕育了北学派的产生,北学派出使中国对清朝文明和先进西方文化的亲身感受,以及主动把其带入朝鲜,并提出北学的主张推动了北学派思想的成熟。虽然由于桎梏重重,深受西学影响的北学派思想最终并未在李朝的改革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是其对朝鲜近代改革派和近代化道路的影响却是有目共睹的,由此也足见西学在朝鲜思想史尤其是北学派思想中的重要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312.3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可行性和创新性
第二章 朝鲜北学派和西学
    2.1 朝鲜北学派概述
        2.1.1 朝鲜北学派产生的背景
        2.1.2 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2.2 西学在中国和朝鲜的传播状况
        2.2.1 西学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及内容
        2.2.2 西学在朝鲜传播的过程和特点
第三章 北学派在世界观、华夷观上所受西学之影响
    3.1 新宇宙世界观
        3.1.1 传统的宇宙世界观
        3.1.2 “地圆地转”、“均是正界”的新宇宙世界观
    3.2 新华夷观
        3.2.1 李朝前期对明朝的事大主义
        3.2.2 “华夷一也”、“师夷狄”和“师夷制夷”的新华夷观
第四章 北学派在政治、经济上所受西学之影响
    4.1 政治思想中的西学因素
        4.1.1 对外开放
        4.1.2 农业改革
    4.2 经济思想中的西学因素
        4.2.1 发展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
        4.2.2 开展对外贸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继年;;论《劝学篇》“中体西用”思想[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邓晓芒;;大言炎炎却詹詹——又答陈乔见博士[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5期

3 赵玉田;;晚明“利玛窦现象”新解[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4 桑兵;;中西文化关系的隐与显[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5 余凤高;;吸纳西学一世纪[J];名作欣赏;2011年19期

6 张德让;;严复治异国语言之“至乐”及其《天演论》翻译会通策略[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大象学术译丛”[J];寻根;2011年03期

8 陈晓华;;元明清中西互动刍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于致春;;郑观应——近代中国教育的先知者[J];学理论;2011年18期

10 马德翠;;中西文化夹击下林纾的西方文化观[J];学术论坛;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晖;西学东渐与清代前期数学[D];浙江大学;2005年

2 许明哲;朴趾源《热河日记》的文化阐释[D];延边大学;2009年

3 韩卫星;洪大容文学研究—兼与中国文化之关联[D];延边大学;2006年

4 高俊;论穆藕初的实业振兴思想[D];复旦大学;2006年

5 彭树欣;梁启超与中国文献学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白欣;西学传入之初的中日测量术[D];西北大学;2006年

7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庄桂成;中国文学批评现代转型发生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青;综论洋务派的法律思想与实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10 胡宗仁;变迁社会中的晚清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超;明末清初西学的传入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影响[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郝志洁;明末清初文人士大夫对基督教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杨建平;论明末清初士大夫对西学态度的转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4 谢广山;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翟杰;明末清初南、北方士人对待西学态度之比较[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艳辉;曾国藩与道咸同年间传统文化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闫大伟;论康熙的西学观[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8 王珞霞;浅探吴汝纶、张之洞的学术渊源与学制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晶华;唐文治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晶;韩国社会基督教认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49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949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7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