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苏州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9-14 18:24

  本文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苏州大学》 2006年

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

王开文  

【摘要】: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的角度,本着大胆假设、仔细论证的原则,对搜集的资料进行了认真的筛选、归纳、类比和分析,力图在初步查明螳螂拳起源与师承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影响螳螂拳传播的诸多因素,为螳螂拳的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研究发现,社会上流传的螳螂拳起源的种种传说均系子虚乌有。王郎其人纯属虚构,升霄道人可能就是李秉霄。王郎创螳螂拳之说,出自李秉霄的杜撰。螳螂拳的创始人或许就是李秉霄。螳螂拳的创始年代就在清乾隆年间,具体来说,约在1762年前后。螳螂拳的起源与少林武术没有直接关系。 螳螂拳初始发展阶段的传播范围不广,在梁学香时代的影响逐步扩大,主要流传于莱阳、海阳,以及烟台各地。姜化龙时代是螳螂拳的兴盛时期,由此形成了梅花(太极梅花)、七星等几大流派。六合螳螂拳来源于河北沧州的六合拳,虽与螳螂拳有某种渊源关系,但其技术理论大异其趣,实属螳螂拳体系中的特殊现象。自二十世纪初,螳螂拳逐步加大了外传的渠道和传播速度。随着政治与经济的发展,螳螂拳逐渐由烟台传至青岛、东北三省、北京、天津、上海、香港、广东、台湾,韩国,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地。研究结论认为: 1、螳螂拳起源的时间既不是在西汉、南北朝,也不是在宋代或明末清初。它发源于清代乾隆年间,约在1762年前后。其发源地不在陕西、四川或崂山等地,而是在山东莱阳。烟台是螳螂拳的发祥地。 2、王郎其人纯属虚构,升霄道人就是李秉霄。《罗汉行功短打》为李秉霄所作,它是最原始的螳螂拳谱。螳螂拳的创始人就是李秉霄。 3、螳螂拳是一个起源相对较晚的年轻拳种,但这并不意味着落后。“诸家手法甚有益”,螳螂拳以长拳为母体,不断吸收了其他拳种的技术理论,加之有效的螳螂思维,使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李秉霄、赵珠时代,螳螂拳仍处于初创阶段。梁学香丰富和完善了螳螂拳技术理论体系。姜化龙时代是螳螂拳的兴盛时期,由此螳螂拳形成门派林立的局面,并加快了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各门派的创意者无论出自于何种动机,其结果都从不同角度促进了螳螂拳理论与技术的演变与进化,为螳螂拳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4、螳螂拳的发展有赖于像姜化龙、任凤瑞、崔寿山、王永春、林景山、郝恒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852.18
【目录】:

  • 1. 前言10-18
  • 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2 文献综述11-18
  • 1.2.1 国内螳螂拳史的研究现状11-17
  • 1.2.2 国外螳螂拳史的研究现状17-18
  • 2. 研究方法18-19
  • 2.1 文献资料法18
  • 2.2 调查访问法18
  • 2.3 逻辑推理法18-19
  • 3. 分析与讨论19-60
  • 3.1 螳螂拳源起问题讨论19-40
  • 3.1.1 螳螂拳起源的时间问题19-20
  • 3.1.2 螳螂拳起源的地域问题20-22
  • 3.1.3 螳螂拳起源之思辩22-40
  • 3.2 螳螂拳流向问题讨论40-54
  • 3.2.1 螳螂拳的纵向传播与发展——从师承流派的角度研究40-50
  • 3.2.2 螳螂拳的横向传播与发展——从地域分布的角度研究50-54
  • 3.3 螳螂拳技术理论的演进与改造54-58
  • 3.3.1 技术的初步形成阶段54-55
  • 3.3.2 技术体系的完成阶段55-56
  • 3.3.3 技术理论的丰富发展阶段56-58
  • 3.4 螳螂拳未来发展的思路设计58-60
  • 3.4.1 政府发挥主导作用58
  • 3.4.2 职能部门加强管理58
  • 3.4.3 派别之间增进团结与合作58
  • 3.4.4 引入学校教育58-59
  • 3.4.5 创编新型教材59
  • 3.4.6 创建段位制度59-60
  • 4. 结论60-61
  • 5. 参考文献61-64
  • 6.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64-65
  • 7. 致谢6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振东;烟台太极螳螂拳史话[J];精武;2004年06期

    2 周广卿;淡忘螳螂拳的螳螂拳故乡[J];精武;2004年09期

    3 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考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4 旷文楠;试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5 王开文;中华武术在美国的传播与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2年06期

    6 王开文;“于七即王郎”说献疑[J];中华武术;1996年08期

    7 李成银;螳螂拳的起源与传人[J];中华武术;2000年03期

    8 王开文;七星螳螂拳师承[J];中华武术;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培培;张震;;明代少林武术成熟的基础[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王开文;;螳螂拳起源问题再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孟涛;蔡仲林;;当代中国武术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4 蒋健保;李小龙截拳道的创立与传播[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孟涛;周庆杰;裴康凯;;中华武术在海外的传播与发展研究——基于美国武术馆、校的调查报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6 邓永明;陈璐;尹海立;刘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以烟台螳螂拳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7 冉学东;王岗;;对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新思考[J];体育科学;2012年01期

    8 温胜男;;浅谈六合螳螂拳的传承及技术特点[J];搏击(武术科学);2012年05期

    9 刘明星;;试论武术的美学表现形式[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2年1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龙;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武术教育[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2 郭守靖;齐鲁武术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08年

    3 崔秉珍;论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付亮;对少林武术在推广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昝金波;齐鲁传统武术分布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1年

    3 梁霞;太原市传统武术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4 张桂铭;中国武术国际传播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艳粉;“武术”文化意象和内涵的误译[D];苏州大学;2006年

    6 董立兵;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柏利;少林武术技击思想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马振东;“闯关东”:近代山东移民与武术的传播[D];吉林大学;2009年

    9 高美华;国家级齐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云江;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岩鹰拳的继承及保护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寿;;明代刊本五禽戏图说试释[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3年04期

    2 沈寿;古本华佗五禽戏考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0年02期

    3 沈寿;介紹一种秘传的“华佗五禽戏”[J];成都体院学报;1981年03期

    4 沈寿;传统华佗五禽戏的导引理论浅探[J];成都体院学报;1982年01期

    5 沈寿;西汉帛画《导引图》结合《阴阳十一脉灸经》综探[J];成都体院学报;1983年04期

    6 沈寿;;试论东汉华佗及其所创五禽戏的历史渊源[J];中医药学报;198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文;螳螂拳 源于陕西之说探析[J];中华武术;2005年10期

    2 刘崇禧;螳螂拳健身效果好[J];中华武术;2000年03期

    3 周广卿;螳螂拳乡行——青岛、烟台螳螂拳家印象[J];精武;2004年06期

    4 王开文;螳螂拳产生与形成的文化基础[J];中华武术;2005年07期

    5 居山;;鲜为人知的洪莲螳螂拳[J];搏击;2008年06期

    6 楠溪;北京螳螂拳研究会成立[J];中华武术;1994年10期

    7 武述文;螳螂拳规定套路[J];中华武术;2000年05期

    8 杨书清;内家精萃——六合螳螂拳[J];武当;2003年08期

    9 仇增远;民间武术螳螂拳在发展[J];健身科学;2005年03期

    10 张道锦;螳螂拳防御手法[J];中华武术;200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锦秀;傅德志;;茄子的起源、驯化和传播[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2 刘筱敏;;核心期刊概念的起源与变化[A];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C];2003年

    3 陈俊愉;;中国菊花往哪里去?——简谈今后菊花工作的主攻方向[A];中国菊花研究论文集(2002—2006)[C];2002年

    4 傅根跃;李康;徐芬;;儿童策略性说谎的起源[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蔡建军;;中华文明的源与流——关于永州古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价值判断[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6 王中江;;儒家经典诠释学的起源[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7 张钰;胡亮;关新元;张贵寅;李璞;傅松滨;;人卵巢癌细胞UACC-1598中DMs的染色体起源及其组成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8 周材权;;分子生态学的产生和研究途径[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Kojiro Hara;;地衣对压力的反应—起源文化(英文)[A];Abstract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ystematic Lichenology & Bryology[C];2010年

    10 刘曾荣;陈骏;;复杂系统中复杂行为起源的一种探讨[A];力学与西部开发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贵晨;[N];光明日报;2004年

    2 闫盛霆 刘金告;[N];光明日报;2000年

    3 王耀中;[N];音乐周报;2001年

    4 ;[N];中国质量报;2000年

    5 ;[N];大同日报;2010年

    6 周雨;[N];科技日报;2001年

    7 王耀中;[N];音乐周报;2001年

    8 ;[N];华夏时报;2001年

    9 徐贵权 朱玉龙;[N];西部时报;2004年

    10 阎盛霆 刘金告;[N];中国文化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理杨;现代家犬的起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2 黄景春;早期买地券、镇墓文整理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曾高峰;《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石胜友;变叶海棠起源及其遗传多样性分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5 张晓霞;中国古代植物装饰纹样发展源流[D];苏州大学;2005年

    6 闫化川;妈祖信仰的起源及其在山东地区传播史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7 崔卫;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栗宏林;中国小桐子不同地理种源差异比较与种源亲缘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10 余勇;明清时期粤剧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文;螳螂拳源流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2 陈雪刚;浅析西方公民观念的起源[D];吉林大学;2005年

    3 王爱科;牵牛织女神话传说与七夕节的起源[D];青岛大学;2007年

    4 汤旸 ;中国深度报道起源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虹;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源探与发展[D];南昌大学;2006年

    6 李杨;城市形态学的起源与在中国的发展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7 黄惠珊;历史意识的起源与原始历史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吕宏波;十八世纪英国经验派美学与“审美无利害”的起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景浮英;独立董事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李杨;多语教育的理论与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体育文化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52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152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e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