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

发布时间:2016-10-01 18:00

  本文关键词: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黑龙江大学》 2007年

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

张奎志  

【摘要】: “诗与哲学之争”是西方的一个古老话题,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就曾经说过:“哲学与诗歌的争吵是古已有之的。”他还列举了当时争吵的内容。柏拉图所说的“争吵”是在公元前六世纪和五世纪希腊两派人之间发生的—次真实的冲突。当时,诗人和哲学家都自命为独自拥有智慧之源。本来,对智慧和真理的忠诚,是哲学的宗旨,但这个时期,也成为了诗的宗旨。诗人也“自命为独自拥有智慧之源”,表达出对“智慧和真理的忠诚”,诗人的这种追求就导致了和哲学家发生了冲突,也从此拉开了诗与哲学论争的序幕。 从这之后,诗与哲学之间的论争就成了一个在历史上永不停息的话题。这其中柏拉图对诗及诗人的谴责、亚里士多德对诗的辩护、奥古斯丁和波依修斯对诗的摒弃、中世纪的“销毁偶像运动”、锡德尼和雪莱的“为诗辩护”、维柯的“诗性智慧”、黑格尔让哲学取代诗的“艺术消亡论”、尼采的“诗性哲学”、狄尔泰对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分、海德格尔关于“诗”与“思”关系的思考、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疾病”理论、德里达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罗蒂提倡的“教化哲学”等,这些背后都直接或间接地隐含着诗与哲学之间优劣的论争。 论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西方历史上诗与哲学的论争。这一章从历史角度梳理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的历程,主要包括,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中世纪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现代西方的诗与哲学之争。 第二章,诗与哲学论争的内容。这一章把诗与哲学的论争总结成五个方面:认识方式之争:诗与哲学谁是真理的传达者;生存意义之争:诗与哲学谁是更合适的生存方式;本体观念之争:诗性与理性谁是世界的本源;功能效果之争:诗与哲学谁是人生和世界拯救者;话语权力之争:诗与哲学谁是强势的文化样式。 第三章,诗与哲学论争的原因和实质。这一章分析西方思想史中形成诗与哲学论争的原因和诗与哲学之争的实质。 第四章,诗与哲学的融合。这一章论述了在诗与哲学论争中主要代表人物对诗与哲学的矛盾态度,并指出,这种矛盾态度就为诗与哲学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在结语中,还论述了“诗与哲学之争”的意义和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5;I106.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3
  • 导言13-19
  • 第一章 西方思想史上诗与哲学的论争19-50
  •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19-24
  •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24-30
  • 第三节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诗与哲学之争30-42
  • 第四节 现代西方的诗与哲学之争42-47
  • 第五节 小结47-50
  • 第二章 诗与哲学论争的内容50-193
  • 第一节 认识方式之争:诗与哲学谁是真理的揭示者50-77
  • 一、哲学是真理的传达者和揭示者52-62
  • 二、诗是真理的传达者和揭示者62-75
  • 三、小结75-77
  • 第二节 生存意义之争:诗与哲学谁是更合适的生存方式77-113
  • 一、对理想生存方式的设定77-86
  • 二、哲学式(理性化)生存作为理想的生存方式86-102
  • 三、诗意性的生活作为理想的生存方式102-111
  • 四、小结111-113
  • 第三节 本体观念之争:诗性与理性谁是世界的本源113-139
  • 一、世界的本源是理性化的存在114-125
  • 二、世界的本源是诗意化的存在125-136
  • 三、小结136-139
  • 第四节 功能效果之争:诗与哲学谁是人生和世界拯救者139-166
  • 一、理性是人生和世界拯救者141-149
  • 二、诗是人生和世界拯救者149-163
  • 三、小结163-166
  • 第五节 话语权力之争:诗与哲学谁是强势的文化样式166-193
  • 一、哲学是强势的文化样式166-175
  • 二、诗是强势的文化样式175-189
  • 三、小结189-193
  • 第三章 诗与哲学论争的原因和实质193-214
  • 第一节 诗与哲学论争的原因193-206
  • 第二节 诗与哲学论争的实质206-214
  • 第四章 西方思想史上对诗与哲学的矛盾态度214-250
  • 第一节 古代西方对诗与哲学的矛盾态度214-226
  • 第二节 当代西方对诗与哲学的矛盾态度226-235
  • 第三节 诗与哲学的融合235-248
  • 第四节 小结248-250
  • 结语 “诗与哲学论争”的意义和启示250-256
  • 参考文献256-26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263-264
  • 后记264-266
  • 详细摘要266-27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毕日生;;诗与哲学之争的“非美学”构想——阿兰·巴丢文艺思想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2 毕日生;;阿兰·巴丢“内美学”思想初探[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鹏;诗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尹秀丽;论德里达的隐喻观[D];黑龙江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治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后现代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宗社;;论《苏仙》对神话原型的重现与改写[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2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3 樊庆彦;;论《聊斋志异》的娱乐功能[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王治国;浅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的一些看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6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7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8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9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文;;英美诗人困境中的自觉审美精神[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3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10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杰;;语言的起源与语言的诗性[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2 崔海峰;;从王夫之看“温柔敦厚”的诗教观[J];船山学刊;2008年03期

    3 郜东星;;放弃诗教:中国教育的百年迷途[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6期

    4 林继中;;星宿之海:杜诗中的道德情感[J];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04期

    5 牟瑞平;杜诗自然意象中的道德伦理之思[J];杜甫研究学刊;1997年03期

    6 刘毓庆;郭万金;;子思派《诗》学及其道德化倾向[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万光侠;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J];东岳论丛;1999年06期

    8 张慧;;孔子诗、乐教育思想试探[J];东岳论丛;2010年09期

    9 黄志浩;;孔子的诗教与教诗[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10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文 高卫东;[N];中国教师报;2006年

    2 ;[N];人民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赵楠;唐代的教育和教育诗[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袁先来;德里达诗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6 王智慧;人的存在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秀英;先秦时期的教育与《诗》教[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沈大光;非理性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查鸣;;艺术内化于哲学之中的非美学思想——论巴迪欧的美学思想[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鉴;;1984年我国出版辞书编目(续二)[J];辞书研究;1985年05期

    2 ;辞书架[J];辞书研究;1990年01期

    3 高颖;;近期哲学新书选目[J];哲学动态;2009年07期

    4 沈益;;建国以来出版的书目、索引编目(续六)[J];辞书研究;1989年02期

    5 ;辞书架[J];辞书研究;1984年04期

    6 杨宏;“not to say”≠to say nothing of或“not to speak of”[J];大学英语;1984年06期

    7 ;读《龙江女学文范》[J];北方文物;1991年01期

    8 赵克勤;朱原;;积极开拓,不断创新——商务印书馆辞书出版工作90年[J];辞书研究;1991年03期

    9 顾关元;;王云五与商务印书馆[J];文史博览;2006年03期

    10 乔秀云;;出版家王云五与胡愈之关系探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参考文献[A];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经济现代化研究[C];2005年

    2 李晓光;刘东;李万里;;商务印书馆文化名人效应的启示[A];学报编辑论丛(第八集)[C];1999年

    3 邹振环;;《华英初阶》和晚清国人自编近代英语教科书的发轫[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4 刘琼;;顺势而为,进退有据——访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逻辑室主要研究成果目录[A];理有固然——纪念金岳霖先生百年诞辰[C];1995年

    6 于静;王子华;;1910-2000年中国少数民族宗教研究著作要目(中文版)[A];宗教与民族(第贰辑)[C];2003年

    7 ;主要参考文献[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8 ;思维科学著作目录[A];首届中医思维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8年

    9 王剑;;商务印书馆与近代西方教育学理的东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潘文年;;商务印书馆的文化贡献[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孙海悦;[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2 任继愈;[N];人民日报;2007年

    3 王娟;[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4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 杨德炎;[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商报记者 田丽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新华社记者 赵承 李斌;[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7 记者 丁杨;[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邢宇皓;[N];光明日报;2007年

    9 记者 王坤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司文;[N];中华读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奎志;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徐晓庚;黑格尔关于造型艺术一般问题的考察[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3 辛博聪;现代法的博爱之维[D];吉林大学;2007年

    4 曾宇辉;自由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6 尹奎杰;权利正当性观念批判[D];吉林大学;2006年

    7 陶永新;14-17世纪欧洲自然法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柳谦;教育承认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程乃胜;基督教文化与近代西方宪政理念[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付春杨;国民党党国体制:作为一种政体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国梅;商务印书馆的现代企业制度研究(1897-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焦翠兰;解放前商务印书馆的经营与管理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杨春国;论法律的妥协[D];苏州大学;2008年

    4 任菲;商务印书馆品牌体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5 杨冬晓;析《云》中的诗与哲学之争现象[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鸿敏;文人与企业:商务印书馆与中华书局在民初的竞争与合作[D];南京大学;2012年

    7 尹宁;论古罗马共和前期的公民道德[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兰;商务印书馆馆办期刊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9 韩磊;试评密尔的自由思想[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10 程嘉静;蒙元时代的斡耳朵[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思想史中诗与哲学的论争与融合,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83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83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09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