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连锁:高田早苗与欧美政治学在近代日本与中国之传播
本文关键词: 高田早苗 政治学 明治日本 晚清中国 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欧美政治学的输入与传播为"近代东亚文明圈"形成的重要一环,作为早稻田政治学奠基者的高田早苗,在此过程中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高田以早稻田大学作为据点,通过课堂教学和编译出版讲义及"早稻田丛书",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政治学著作引入日本,其中也体现了他的选择标准,即方法论上亲近实证主义,内容上倾向立宪帝国主义。高田的政治学著、译之作在清末被译成中文广为传播,为西方政治学在近代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名词、概念、理论体系及方法论的参照,并且成为晚清士人思考民族国家问题的思想资源与论辩工具。这种知识流动的过程既是近代西方知识体系和学术话语向外扩张的结果,也是近代东亚学术连锁的体现。
[Abstract]:The input and dissemina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East Asian Civilization Circle", and as the founder of Waseda politics, Takata early seedlings. Takata took Waseda University as a base and published handouts and "Waseda series" through classroom teaching and compiling and publishing. The introduction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political works in Japan from the end of 19th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20th century also reflects his selection criteria, that is, his methodology is close to positivism, and the content is inclined to constitutional imperialism, political science by Takata. The translated works were widely translated into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western political science in modern China with terms, concepts, theoretical system and methodology. This process of knowledge flow is the result of the outward expansion of modern western knowledge system and academic discourse. It is also the embodiment of modern East Asian academic chain.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856)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代中国译政治学书目辑录与研究”(GD12CLS05)
【分类号】:D09;K313;K252
【正文快照】: 近一二十年来,作为近代世界文明组成部分的“近代东亚文明圈”,已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课题①。相关研究显示,明治日本在西洋近代文明输入东亚的过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推动了在东亚地域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中华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型,包括民族国民国家的建构、知识革命与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孙宏云;汪精卫、梁启超“革命”论战的政治学背景[J];历史研究;2004年05期
2 孙宏云;;小野XZ喜平次与中国现代政治学的形成[J];历史研究;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车辚;;民国时期滇越铁路沿线城市劳动力转移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蒋劲松;;宪法与预算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李存朴;魏源的《海国图志》与日本的《海图国志》时代[J];安徽史学;2002年02期
6 韩小林;论近代中国从“轻日”到“师日”的转变[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7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8 谢晓鹏;;30年来中国大陆汪精卫研究述评[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9 岑红;;清末民初政府管理模式的变化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10 陈芳;;清末留日学生与地方督抚间的政治博弈——以留日陆军士官生为中心[J];安徽史学;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建树;;辛亥革命前后湖南人的日本观[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夏勇;;中国宪法改革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从“改革宪法”到“宪政宪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3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4 李欣;;另类的科学修辞: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李欣;;中国灵学活动中的催眠术[A];首届、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获奖文集[C];2009年
6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樊慧英;;中国近代技术学校的产生及其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陈剑华;;清末民初法政学堂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郎群秀;;论中国近代留学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10 岳谦厚;张玮;;清末民初中国留学教育的多元取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时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开大学;2010年
8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9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林国荣;马克思《历史学笔记》在19世纪中晚期欧洲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吴飞;英国宪政成因的初步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丹;五四时期留日学生爱国运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汤U喎,
本文编号:1443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43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