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发布时间:2016-10-22 18:36

  本文关键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东师范大学》 2004年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

钟文芳  

【摘要】:人类现代初等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民族性、国民性等诸多性质,这些性质使得现代初等教育在不断改革过程中仍然保持着自己所特有的价值追求。由于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直接奠定了现代初等教育的基础,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某些特性逐渐转变为现代初等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质,因此,需要对近代西方初等教育特性加以充分探讨,才能真正理解现代初等教育的性质及其价值追求。但就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这一问题来说,目前还缺乏专门而深入的研究,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在目前初等教育改革不断出现的当代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所探讨的是关于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的问题,从时间跨度上来说,主要涉及15、16~19世纪后期之间的西方初等教育在发展上所呈现出的特性。在本文中所涉及的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主要指宗教性与慈善性、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与普及性三对特性。这三对特性在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各有侧重,并相互交织。15、16世纪是西方社会进入近代的“序幕”时期,在此阶段,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和推动下,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开始发端,其标志是本族语学校的产生,本族语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得到确立,使得此时期初等教育的民族性得到体现;17世纪西方社会在思想意识和精神领域上与神学反复地进行着较量,初等教育处于宗教的控制之下,呈现出明显的宗教性与慈善性,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科书等方面都体现出浓烈的宗教性。18世纪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都促使着西方社会发生着巨变,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社会贫民阶层的范围得到扩大,大量的贫苦儿童成为社会中的一个很难解决的社会问题,出于慈善的目的而出现了许多开办初等教育机构的实践活动,使得在近代西方社会中,初等教育又被看成是贫民教育,具有很强的慈善性。另一方面,法国启蒙思想运动又使得国家和民族的观念得到强化。19世纪对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来说,是一个“全盛时期”,近代初等教育的民族性与国民性、义务性与普及性在此阶段得到充分体现,而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逐渐减弱或消失。初等学校逐渐被看成是由国家来开办的一种国家机构,教育目的也发生着变化,培养国民、公民逐渐成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目的,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逐渐确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和公立学校制度,使得初等教育逐渐具有了国民性这一特性,在19世纪后期普遍出现的初等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也使得初等教育成为一种义务性与普及性的教育。 本文主要分四章来分析和论证上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 的特性。 第一章主要分析和阐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端问题,主要分两个部分,一 是分析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端的影响因素;二是分析西方近代初等教育产生的标 志—本族语学校。随着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崛起、宗教改革运动的 兴起,以及基于市民阶层之上的本族语文化的发展,在15、16世纪,基于民族 语言之上的初等教育机构—本族语学校出现,本民族语言成为这些初等教育机 构中实施初等教育的中介和教学内容,使得近代初等教育具有了初步的民族性。 同时,由于宗教改革运动,使得宗教教育成为初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使得西方 近代初等教育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具有宗教性与慈善性,初等教育的普及观念 在此时期也在宗教改革运动下被提出。因此,可以说,此时期是近代初等教育特 性的发端时期,本章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是在何种社会、文 化背景之下所出现的。 第二章主要分析近代西方初等教育所具有的宗教性与慈善性,这两种特性在 19世纪后逐渐减弱或消失。在西方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 初等教育是属于教会所控制下的一种宗教事业和慈善事业,出于宗教和慈善的目 的,欧洲的教会和宗教团体承担起了为普通阶层人民的子弟开办初等教育的任 务,不论是初等教育的目的,还是初等教育的教育内容,都呈现出宗教性与慈善 性。本章主要通过从观念和实践两方面来分析和论证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所具有的 宗教性与慈善性。 第三章重点论述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民族性与国民性的确立过程,主要体现在 初等教育逐渐由教会垄断的宗教事业和慈善事业转变为由国家开办和管理的公 共事业,初等教育的目的和内容表现出对培养“国民”和“公民”的追求。近代 西方初等教育特性中的民族性与国民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18、19世 纪,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被紧密地联结在一起,这在德意志的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中尤为明显。本章主要对国民教育思想以及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过程进行 剖析,从而来阐释初等教育民族性与国民性的表现。在阐述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 过程中,主要选取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发展来进行重点分 析。 第四章探讨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义务性与普及性问题。从宗教改革起,普及 初等义务教育逐渐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发展初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使得初 等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义务性教育,从而逐渐具有了义务性与普及性这一对 特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G629.5
【目录】:

  • 摘要6-9
  • Abstract9-12
  • 引言12-29
  • 一、 选题的缘由12-13
  • 二、 概念的阐释13-17
  • 三、 文献综述17-24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24-29
  • 第一章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发端29-53
  • 第一节 影响近代初等教育发端的若干因素29-40
  • 一、 基督教文化与宗教改革30-34
  • 二、 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崛起34-37
  • 三、 市民阶层与本族语文化37-40
  • 第二节 近代初等教育发端的标志--本族语学校40-51
  • 一、 实践中的本族语学校41-46
  • 二、 教育家理想中的国语学校46-51
  • 本章小结51-53
  • 第二章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宗教性与慈善性53-92
  • 第一节 近代教育家的宗教和慈善教育观53-60
  • 一、 近代教育之父的宗教教育观53-56
  • 二、 洛克的工作学校计划56-58
  • 三、 转化为道德教育的宗教教育观58-60
  • 第二节 近代初等教育实践中的宗教性与慈善性60-91
  • 一、 近代初等教育实践中的宗教性60-72
  • 二、 慈善性的近代初等教育实践活动72-91
  • 本章小结91-92
  • 第三章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民族性与国民性92-148
  • 第一节 近代国民教育思想94-112
  • 一、 启蒙运动中的法国国民教育思想95-100
  • 二、 经济学理论下的英国国民教育思想100-103
  • 三、 民族主义的德国国民教育思想103-107
  • 四、 共和主义下的美国国民教育思想107-112
  • 第二节 近代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112-146
  • 一、 德国国民教育制度的确立112-118
  • 二、 法国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118-130
  • 三、 英国国家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130-137
  • 四、 美国公立学校制度的确立137-146
  • 本章小结146-148
  • 第四章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的义务性与普及性148-172
  • 第一节 近代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149-155
  • 一、 普及义务教育的思想前提149-150
  • 二、 普及义务教育的价值追求150-155
  • 第二节 近代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实践155-170
  • 一、 近代德国在强迫教育上的积极投入155-160
  • 二、 免费、义务原则在近代法国初等教育中的确立160-161
  • 三、 近代英国在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上的缓慢与保守161-167
  • 四、 共和国下近代美国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167-170
  • 本章小结170-172
  • 结束语:172-183
  • 一 、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形成的因素172-176
  • 二、 西方各国近代初等教育特性的差异及其原因176-180
  • 三、 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的历史影响180-183
  • 主要参考文献183-189
  • 后记189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远清,陈祖福;抓住“关键”和“核心”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4年03期

    2 陈祖福;世纪之交的高等教育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06期

    3 钟秉林;坚持邓小平理论指导 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6期

    4 周远清;为21世纪准备: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1999年06期

    5 钟秉林;努力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1期

    6 卢嘉锡;当代科技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5年03期

    7 钟秉林;迎接新世纪挑战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1期

    8 陈祖福;迎接时代的挑战 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03期

    9 王义遒;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追求什么样的教育质量[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6年06期

    10 周远清;强化“三个意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浅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2 李文利;;中国高等教育财政研究:回顾与展望[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3 严全治;杨红旻;;中国高等教育区域不均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4 殷屈娟;;试论现代传媒对高等教育的冲击[A];讨论“三个代表”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周晓红;;我国高等教育学费问题研究述评[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6 刘献君;;21世纪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走向[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7 陈晓宇;;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与实践[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北京大学论文集[C];2004年

    8 毛建青;;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的理论依据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李同明;;加入WTO对我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挑战及应对之策[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维贵;;知识经济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及对策[A];海峡两岸面向21世纪科技教育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多拉;[N];成都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冯华;[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于宗水;[N];营口日报;2005年

    4 潘多拉;[N];益阳日报;2005年

    5 盛希贵;[N];中国摄影报;2005年

    6 刘凯 记者 周泓洁;[N];法制生活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丛春华;[N];丹东日报;2005年

    8 吕诺 张宗堂;[N];中国改革报;2004年

    9 刘昕;[N];淄博日报;2010年

    10 吕诺 张宗堂;[N];长白山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文芳;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范明;江苏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3年

    3 毛迪伯;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刘荣山;国际合作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5 王雪峰;高等教育的资本运营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6 李洪天;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7 张男星;俄罗斯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潘艺林;论高等教育的批判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莉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耿涓涓;西部省区基于提升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汉成;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研究与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2 杨波;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战略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3 夏志强;论高等教育产业化[D];四川大学;2003年

    4 白健;中美高等教育依法治教之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朱永坤;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秋中;论高等教育成为支柱产业的动因、可行性与途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谢尊贤;高等教育的成长轨迹与高校规模适度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8 张莉;论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金磊;中国高等教育产业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10 薛玉刚;高等教育决策的伦理学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特性之历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9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9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8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