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演变和发展
本文关键词:“文化不适应”:中西方语境下的真人秀节目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15年
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演变和发展
臧乙璇
【摘要】: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是中国真人秀节目的开端,自2000年在中国电视荧屏播出以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然而其发展却并不顺利。2005年选秀类真人秀节目的一夜爆红,让曾经辉煌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瞬间在中国观众的视野中消失,并在此后长达10年的时间中销声匿迹,直到2013年湖南卫视引进韩国版权并制作播出了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才让观众重新看到了久违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如此坎坷?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才得以重现辉煌?今后该如何发展才能走向巅峰?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首先对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背景进行了分析,,对其当前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仔细梳理,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分析出了其沉寂十年的原因。 其次,笔者针对当前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在叙事、受众分析、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演变过程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其演变主要体现在:节目的叙事结构摆脱了单一的叙事模式,运用冲突、悬念和丰富的叙述人物形象等方式,使节目的叙事走向多元化;在受众体验方面,满足了中国受众对节目多样化的情感需求和社交需求,使中国受众能够从节目中产生自我确认的认知感;节目中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展现、传统情感的传承、正能量的传播,使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逐步确立起来,从而窥见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重现辉煌的原因。 从发展策略的角度上,笔者认为:首先要通过打造精英团队、不断改革创新来增强节目的原创动力,发挥当前从真人秀节目制作中摸索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叙事风格、情感叙事上更加突出中国特色,将中华文化融入节目内容,增强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底蕴,打造中国特色文化品牌,增强中国文化传播力量,从而打造中国文化软实力。 最后,笔者认为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才刚刚开始,要在注重创作的基础上结合品牌传播与营销,整合节目播出渠道,注重中国特色品牌化包装,增强商业化运作,让中国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的媒介载体,实现中华文化输出,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22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苗苗;;儒家文化在中国和韩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刘海波;赵雷雷;;语境的力量:三类真人秀节目本土化境遇解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庄屿瑞;;“文化不适应”:中西方语境下的真人秀节目比较研究[J];东南传播;2011年08期
4 冉儒学;《幸存者》的幸运与不幸──关于美国游戏节目《幸存者》的讨论[J];电视研究;2001年07期
5 高宪春;;从“洋模式”克隆到“本土化”创新——论中国广电媒体“本土化”策略的现实出路[J];电视研究;2012年04期
6 方方;解析国内的“真人秀”——兼评《生存大挑战》节目[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年03期
7 吕镟;陈兵;;真人秀节目的海外版权引进及其本土化生存[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8 张绍刚;;纪录形态真人秀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J];传媒;2013年12期
9 王欣媛;;浅析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涵提升与价值优化[J];东南传播;2014年07期
10 孙琳;田霖;;户外真人秀这10年——从《峡谷生存营》到《爸爸去哪儿》[J];影视制作;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锋;;文化 建筑 传播——传播文化学视野中的徽州牌坊[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包鹏程;;电视娱乐节目的仪式、叙事模式与意识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陈海燕;;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陈自清;;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6 余月玲;;电视娱乐节目互动方式的传播学思考——以《超级女生》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宋玢璐;;影视剧对社会性别观念的正面建构——从受众接受的角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袁金龙;黄曼曼;;安徽省服饰传播媒介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郑碧强;;城市女性白领整容时尚消费的社会学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赵迪;王德海;;受众本位论视角下的参与式农业推广[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莹;;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对话与反馈[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2 畅引婷;;符号运用策略对女性主义传播效应的影响——以父权制概念的意义阐释为例[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魏婷;;煤矿安全信息传播中的新思考[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珊珊;;世界语与跨文化传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5 李建伟;;版权贸易中的编辑角色[A];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赵婧;;“读图时代”是真实存在还是拟态环境[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7 魏玉山;;国外新闻出版国家监管体制[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8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9 罗以澄;夏倩芳;;他国形象误读:在多维视野中观察[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10 孙信茹;;传媒与民俗生活变迁——甘庄的个案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钟希明;介入公共场域的知识分子写作[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君玲;网络表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徐艳;社会公正视角下的农民工报道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4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璐;体育类“真人秀”节目生存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李钊;体育组织在危机公关中的媒体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陈曼;我国体育学术核心期刊栏目设置与广告经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王芳;武术套路与跆拳道文化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秀文;;潜台词字幕:电视娱乐节目中的新语言卖点[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2 周少四;;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三点偏差[J];今传媒;2007年04期
3 冷凇;;从《学徒》看新派真人秀节目的崛起[J];传媒观察;2007年03期
4 于英;;引进海外模式 重塑中国价值——论电视节目的模仿与本土化改选[J];当代电视;2011年09期
5 周健,王培铎;论悬念的焦点[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6 潘陆琴;毛娴静;;电视真人秀的“模仿”之痛——电视真人秀节目“模仿”现象原因分析[J];东南传播;2007年12期
7 赵晓炜;;论家庭沟通视域下的家庭类电视节目[J];东南传播;2011年06期
8 刘宏;;韩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审美特征[J];电视研究;2006年06期
9 刘福州;;美国抵制电视低俗之风的做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年04期
10 王云峰;;从引进到原创,中国娱乐节目创新趋势[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冬梅;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言爽;浅析韩国明星综艺节目在中国网络的传播[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娜;中韩综艺节目叙事结构对比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妍妍;;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独特个性和潜在活力[J];新闻战线;2007年10期
2 贺梦丹;;真人秀节目的民族化及创新探索[J];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7年10期
3 拉瑞·纳莫;;《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序言摘登[J];青年记者;2007年20期
4 周建军;陈一;;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价值批判[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虹;;论真人秀节目的悬念形成机制[J];新闻界;2007年05期
6 张微;杨晓云;;真人秀节目如何叫好又叫座[J];新闻窗;2008年06期
7 程晓萱;;现代性视角下女性形象的媒介生产和意义建构——以女性整容真人秀节目为例[J];理论月刊;2008年10期
8 段鸣镝;;真人秀节目及其在国内的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9 孙晓宇;;浅析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制作及创新[J];当代电视;2009年07期
10 项梦婧;;从传播元素的缺失看真人秀节目衰退的必然[J];中国电视;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爱华;;从比较中看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黎薇;;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嬗变及批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晨宇;;职场类真人秀节目的数字媒体营销传播策略探讨——以《非你莫属》郭杰晕倒事件引发的微博热议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朱春阳;;媒体活动:多媒体时代的市场冲动、资源积聚与国际化尝试——以省级卫视真人秀节目为例的产业经济学阐释[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妍妍;[N];中华新闻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雨檬 编译;[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实习记者 郑蕊;[N];北京商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王波;[N];中国电影报;2005年
5 冉儒学;[N];中华新闻报;2005年
6 ;[N];中国审计报;2006年
7 孙荣欣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研究所);[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8 林昊;[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本报记者 毛莉 编译;[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陈忧子;[N];工人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冬梅;网络时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内容生产与营销创新[D];山东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蓓娜;我国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问题及成因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周晓珍;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3 施育华;国内真人秀节目整合营销模式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叶薇;探析真人秀节目“全美超模大赛”中对身体的规训[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张惠;狂欢理论视域下的交友类真人秀节目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谢玲;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叙事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许丹;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的瓶颈及对策[D];暨南大学;2007年
8 涂曼;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叙事解析[D];南昌大学;2010年
9 沈彬彬;职场真人秀节目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10 卢祝萍;国内职场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文化不适应”:中西方语境下的真人秀节目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