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化学入门_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
梁时英
【摘要】: 当代著名解释人类学大师克利福德·吉尔兹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人类学转变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他在深度描述、地方性知识、符号学等方面的研究体现了“解释人类学”的基本理念,即肯定人类文化的本质是符号的和解释性的,因此作为文化研究的人类学也是解释性的。这种研究模式打破了长期以来人类学界沉迷结构的局面,具有开创性意义。 吉尔兹的影响不仅仅局限在人类学领域,随着70年代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解释人类学被广泛应用到历史学实践中。新文化史作为当代西方史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其显著特点是:一方面,注重考察历史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层面;另一方面,积极借鉴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等学科的优秀成果,解释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后现代主义史学、文化人类学。其中,吉尔兹解释人类学被许多新文化史家所关注和采用,如美国历史学家娜塔莉·戴维斯、意大利历史学家卡罗·金兹伯格、美国历史学家罗伯特·达恩顿等。他们大量使用文化分析、微观研究、仪式和象征解读、文学叙述等研究方式,关注丰富的文化表象、日常生活和底层群众,促进了新文化史的发展。总之,新文化史从解释人类学那里获得了文化的概念、深度描述的解释手段和地方性的研究视野,推动了新的研究风尚——历史学与人类学的结合,可谓收益匪浅。 本文详细介绍了吉尔兹的著述历程、解释人类学理论及其研究实践案例,通过分析新文化史的兴起和考察若干新文化史家代表作,以期系统梳理吉尔兹对历史学方方面面的影响及提供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09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文清;人类学与当代西方史学研究浅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舒宪;“地方性知识”[J];读书;2001年05期
2 陆象淦;20世纪的法国史学:从“革命”到“危机”[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3 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4 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转折──戈尔兹的解释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5 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文化批判(上)[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4期
6 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新格局:文化批判(下)[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5期
7 徐杰舜,王明珂;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9 李宏图;当代西方新社会文化史述论[J];世界历史;2004年01期
10 周兵;;新文化史与历史学的“文化转向”[J];江海学刊;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宝祥;;《王氏之死》中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8年02期
2 曹月如;;从祖荫之下到宗教超市——冀中农村宗教变迁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3 曹月如;;人类学视野下的宗教研究路径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4 万代吉;;人类学研究方法在艺术研究中的运用——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县加热村觉木龙藏戏调查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胡尚元;胡适思想批判运动及其消极影响——史学领域的一个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钱雯;;文化诗学:理论、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9 常建华;;近十年明清宗族研究综述[J];安徽史学;2010年01期
10 乔新华;;近30年来中国社会史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云忠;;法学实证研究的种类及其地点选择[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冯玮;;廓清“文明”和“文化”的差异——从词源到现实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李春青;;文学的与历史的:对两种叙事方式之关系的思考[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邹兆辰;;唯物史观指导下中国史学方法的进步[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5 ;地方性知识学校传承的现实困境与理论反思[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殷晓蓉;;“媒介帝国主义”和“数字鸿沟”——概念内涵及其时代意义的分析比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8 李静静;吴彤;;科学哲学视野中的风水实践及其理论研究[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地学哲学委员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年
9 崔波;;地方性知识: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新视角[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路圣婴;;地方性知识的传播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淑英;多元文化空间中的湫神信仰仪式及其口头传统[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7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献忠;从精英文化到大众传播[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大川;约翰·理查德·格林《英国人民简史》史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亮;竞技武术的诞生[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小雪;语文教育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优玄;广西民族文化资本化中的政府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潘瑜;客家祠堂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郑宇;后现代史学对传统史学的挑战与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辛帅;习惯权利视角的生态补偿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马婧;探析法治现代化进程中乡规民约的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俊明;文化人类学的转折──戈尔兹的解释理论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2 蓝达居;历史人类学简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张小也;史料·方法·理论:历史人类学视角下的“钟九闹漕”[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4 赵世瑜;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J];河北学刊;2005年01期
5 王铭铭;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J];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6 常建华;中国社会史研究十年[J];历史研究;1997年01期
7 景德祥;;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评价问题——兼评伊格尔斯著《德国的历史观》[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8 张仲民;;“讲故事”的文化史研究——读《档案中的虚构》[J];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02期
9 刘海涛;;论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学术环境[J];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10 章衍;;人类学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运用——以《蒙塔尤》为个案的分析[J];史学理论研究;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兵;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轩;试论德国经典历史主义史学的学科理论特性[D];北京大学;2008年
2 单领军;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瑜,杜正贞;太阳生日:东南沿海地区对崇祯之死的历史记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马敏;耶鲁怪杰史景迁[J];读书;1997年06期
3 陆象淦;20世纪的法国史学:从“革命”到“危机”[J];国外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4 蓝达居;历史人类学简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徐杰舜,王明珂;在历史学与人类学之间——人类学学者访谈之二十八[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刘志扬;;神圣与内在:藏族农民洁净观念的文化诠释[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洪颖;;共域的多重场景定义:仪式、表演或游艺——一个村落艺术活动的民族志反观[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8 马光亭;;赶集:再现于乡村生活中的地方性时间——以苏北依村村集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金观涛;刘青峰;;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结构:一个超稳定系统[J];贵阳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1期
10 周兵;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J];河北学刊;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武;[N];文汇报;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隽隽;;地方性知识:一个新的视角[J];巢湖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单领军;;意义和象征的深度描述——谈吉尔兹《文化的解释》[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丽萍;;浙江基层民主的本土化累积及创造性转换——以吉尔兹“地方性知识”理论为视角[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彦丽;;“比较的”与“文化的”法研究——中、日、美学者围绕中国“法”问题的论争及其思想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3 路圣婴;;地方性知识的传播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杜涛;;文明的冲突与法律的冲突——21世纪冲突法的范式转换[A];“2020年的国际法”暨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黄丽萍;;弹性结构:地方性知识嵌入与基层民主治理形态——一个本土化的基层民主治理发展研究[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教授 刘华杰;[N];大众科技报;2011年
2 翟源静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徐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司法高等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琦;认知实践视野中的地方性知识[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时英;吉尔兹与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卓雯;地方性知识视野中的乡土教材开发[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朱晓鲜;“地方性知识”视域下的中国古代科学[D];河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滕春光;试析当代中国法律移植的文化障碍[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秀珍;科学教育中的地方性知识传播[D];内蒙古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西方新文化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9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9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