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中西方古典逻辑推理差异性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6-12-20 12:01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古典逻辑推理差异性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4年

中西方古典逻辑推理差异性比较研究

潘旋  

【摘要】:回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由于中西方在历史文化与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存有巨大的差别。逻辑学,作为一个反思性的科学与工具,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再思维。因此,在中西方文化与历史大背景的影响下,中西方的逻辑思维与逻辑科学也有着巨大的差别。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必将会导致反思方式与逻辑语言的差异,进而,中西方的逻辑推理特征也具有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性体现在逻辑形式、逻辑结构、逻辑方法以及表达方式等诸多方面。西方的古典逻辑学主要以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为主要代表,而中国古代的传统逻辑以墨家辩学为主要内容,产生并根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渊源之中,两大逻辑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进程也有着巨大的差别。 亚里士多德代表的西方古典逻辑是以三段论为其核心推理形式的,并将逻辑思想抽象成了一个严整而完备的逻辑系统。亚里士多德逻辑着重强调逻辑语言的形式化与抽象化,在逻辑推理中大多使用符号语言,逻辑推理方法与形式也偏重于符号化的公式推演。亚里士多德在三段论推理的基础上,将零散的逻辑推理方法与思维,整合成了一套严密的科学知识体系,使整个逻辑思想成为了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抽象。在亚里士多德的开创与引导之下,西方逻辑逐渐走向数理化、体系化和高度理论化的道路。 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典逻辑思想并没有完全独立的成为一门理性学科,而是更多的融入在生活、对话和论辩之中。在君权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古代文化背景下,发源于周易,并兴盛于先秦的中国古典逻辑学主要体现在诸子百家的政治思想与宗教哲学思想中。以墨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典逻辑思想呈现为古典的非形式逻辑,其在推理论述中大多使用的是自然语言,且没有建立起严格的结构与程序,也没有融入过多的数学思想。中国古典逻辑思想主要寓于日常生活的交流之中,并主要侧重于论辩的应用性,因此中国传统逻辑呈现分散化、诗意化和形象化的发展态势。 虽然在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二者的外在形式与发展态势有着明显的差异,但二者在基本类型、基本原则和基本组成等方面,却有着颇多的共同性质。二者的主导推理形式虽有差别,但其在演绎与类比推理方面对近现代逻辑学科的发展所作出的启蒙与引导却都是意义深远的。两种逻辑体系之间,既有着共通的基本性质,也有各自的相异的特殊性与差异性。究其根本,这主要是由于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积淀所造成的。因此,对两大逻辑体系的比较研究,需建立在对文化基础的深入钻研与对历史背景的透彻分析之上,如此才能够对它们之间的异与同得出合乎规则的理论性研究成果。 在近代西学东渐所带来的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潮流推动下,中西方逻辑比较研究这一学科应运而生。在对中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中,国内学界当时存有两大理论取向,即“求同”与“求异”。我认为,中西方逻辑比较研究不应过分的“求同”,而将中国古代独有的逻辑思想生搬硬套入西方的模式之中;在关注于分析二者的共同性的同时,也要适当将重点放在对二者特殊性与差异性的研究之上。中西方逻辑的比较研究启示了我们,在研究逻辑思想的同时,要注重逻辑学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看到文化环境对于逻辑学科的影响与制约,也要看到逻辑学本身对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与推动力。 本文意在通过对中西方逻辑推理的比较研究,发掘出中西方不同逻辑思想背后更为广阔的文化底蕴的差异。在同与异的比较之中,既要“存异”,也不能一味的“求同”,而是要在对应性的比较之中,最终达到“求和”的目标,从而推动比较逻辑尤其是中国传统逻辑的创新与发展。对西方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与中国古代墨家逻辑的比较研究,可使人们更加清楚和深刻的认识到两大逻辑产生与发展的渊源,对于掌握逻辑学科的发展规律与前进方向也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学术价值。通过对两大系统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地推进中国古典文化的复兴与现代文化的建设。 本文在中西方逻辑系统比较研究的大框架中,以逻辑推理的比较为核心,从推理特征的视角对中西方逻辑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具体研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介绍了中西方逻辑比较研究的基本概况,对比较逻辑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与研究成果做了理论性的梳理,并提出本文的主线问题,即中西方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与问题何在,进而在通篇中对此问题作出系统的回答与展开。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对逻辑推理的比较研究进行前提性的铺垫,主要介绍了逻辑推理的本质内涵、产生发展、基本类型与规则方法等。第二部分主要以中国古典墨家逻辑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逻辑为代表,从结构形式、功能价值、文化背景与发展历程等方面对二者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在第三部分中,通过对两大逻辑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性的认识,对二者后续截然不同的发展原因作出理论阐释,并集中讨论了比较逻辑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进而得出其研究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本文从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化的双重维度上对两大逻辑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将中国古典逻辑与西方形式逻辑进行对比,进而找出中国逻辑自身系统上的不足。并在借鉴前人逻辑思想的基础上,为今后的逻辑发展寻找更高的立足点与更明确的方向。本文旨在通过对两大古典逻辑系统的比较研究,使人们可以更加深刻与充分的理解墨家逻辑的思维宗旨,并竭力使人们正确地认识到墨家逻辑在中国古典文化以及世界文化大背景中的重要地位,同时着重说明其在现时代的意义。通过对古典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继承与扬弃,进一步发扬我国的古汉语文化与古典逻辑思想,充分向世人展示中国古典逻辑思想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这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逻辑,理解与把握逻辑科学的发展规律,并以逻辑思想指导实践创新,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81-0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上)[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3期

2 张四化;张学立;;再论比较逻辑学的基本理论——基于一门独立学科的研究视角[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3 杨武金;;中西逻辑比较研究的意义、原则和基本内容[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4 曾祥云;梁启超比较逻辑思想述评[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0年01期

5 曾祥云;中国近代比较逻辑研究的贡献、局限与启迪[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年06期

6 曾祥云;比较逻辑的性质、可比性原则及其价值评估刍议[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01期

7 张金兴;类推、类推适用与类比推理[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年03期

8 崔清田,张斌峰;近代《墨辩》比较研究法的回顾与反思[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9 马佩;;驳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与程仲棠教授商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胡泽洪;;中西逻辑发展的不同特点及其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程;邱紫华;;不能不说的话:维特根斯坦与弗雷格、罗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贺建立;;略论培根的实践观[J];安徽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4 杨德勇;论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哲学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6 刘良琼;惠施逻辑思想评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7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刘静芳;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从冯友兰到张岱年[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9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10 谢树放;;试谈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关系[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润生;;阴阳对待和合是华夏辩证思维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兼谈对立统一规律无助于建构和谐社会[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陈建国;;发生认识论与哲学创新——少年哲学家[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谢明星;郝春东;殷融;;文明的显化:文明与潜意识关系的新视角[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4 王如松;;3000年来的中国人类生态观[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柯华庆;;科斯命题的逻辑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6 孙中原;;墨家逻辑的产生和作用[A];逻辑教学·知识创新·素质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马赛;;后期墨家名实观初探[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任秀玲;;“以形正名”与中医理论概念[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晓翔;汉传因明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鑫;清代以来恩施市城镇景观演变解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彬;舞龙快乐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的实验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童洁萍;中西思维模式视角下的鲁迅作品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谷李炜;包装设计中书法应用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祥云;比较逻辑的性质、可比性原则及其价值评估刍议[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4年01期

2 程仲棠;《墨经》的语言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3 蔡伯铭;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一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4 马佩;;驳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与程仲棠教授商榷[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曾祥云;20世纪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反思——拒斥“名辩逻辑”[J];江海学刊;2000年06期

6 张春波,张家龙;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和语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7 胡海波,孙璟涛;反思“中西哲学”比较研究的前提性问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8 程仲棠;“侔式推理”解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周云之;《墨经》逻辑是中国古代(传统)形式逻辑的杰出代表——评所谓“论辩逻辑”、“非形式逻辑”和“前形式逻辑”说[J];孔子研究;1992年02期

10 张晓芒;文化交往中的公理问题[J];南开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虞愚;;印度逻辑推理与推论式的发展及其贡献[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2 虞愚;;因明的基本规律[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3 杨百顺;;玄奘与因明[A];因明论文集[C];198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小瑜;中西历史比较研究是否可行?——由刑罚的宽免说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可疑[J];史学月刊;2005年01期

2 张树青;;儒、释、道的科技观比较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朱威;陆沈妙;;明清时期中西插画艺术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4年12期

4 樊丽丽;;中日崇山理念的比较研究——以泰山和富士山为例[J];泰山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5 顾希佳;“银变型”故事的比较研究[J];浙江学刊;2000年04期

6 鲁运庚,尹明明;工业化时期东西方童工问题比较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7 张媛;;现代中日民间典型婚礼礼仪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石国进;鲁本录;;哲学史视域中的真理理论及其比较研究[J];理论月刊;2009年11期

9 顾希佳;中韩“旁■”故事比较研究[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杨萌;陈清贵;;《哲学的改造》两种译本的比较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3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瑾彦;;中外大众体育发展的比较研究[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范建荣;;政策移民与自发移民之比较研究[A];2013中国生态移民与区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学政;;现代化比较的再思考[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赵小云;郭成;;不同民族中学生学业自我发展的比较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幸福感初步比较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郭嵘;卢军;吴松涛;;我国生活质量指标的比较研究[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7 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吴小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姜秀山;;科技进步速度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的比较研究[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9 郁鹏;;中国四大区域城市发展比较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廖远涛;;我国特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比较研究[A];2014(第九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S02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的创新发展[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成广雷;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韦伟;中美西部开发中政府作用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王文华;加拿大与中国经济诈欺犯罪比较[D];北京大学;2002年

4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雪莲;可持续发展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体系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7 邱春林;凡·高、徐渭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玲;中英初始现代化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黄洋洋;产业化时期韩中离农小说和农民工小说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谢德蓉;新老两代家长对幼儿期望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潘旋;中西方古典逻辑推理差异性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5 吴艳君;国际慈善立法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6 陈巧萍;《楚辞》书名及篇名英译比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年

7 刘莎;中韩消费者原产地效应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陈扬;三大国家级新区发展动力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大学;2013年

9 黄泇锜;解雇保护制度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10 张培;冷战后美国对外军事干涉的比较研究[D];外交学院;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西方古典逻辑推理差异性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0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20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16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