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盛期英国庄园农民的社会交往
本文关键词:中世纪盛期英国庄园农民的社会交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社会交往是人们为了满足物质、精神生活的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相互交往的社会性活动。它既是一种心理性诉求,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实践。中世纪盛期的英国,生活在庄园体制下的农民,并不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在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当中过着异常沉闷的生活,仿佛彼此间老死不相往来。事实上,他们仍然以不同的方式与庄园内部及庄园外部的人们保持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庄园中固有的习俗与惯例是农民进行社会交往的基础。进入中世纪盛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庄园中一些新的要素产生,特别是人口的增加、货币地租的流行以及城市的兴起,为农民的社会交往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农民交往的形式并扩大了交往的范围;特别是交通运输条件的实质性改善更是大大方便了农民的相互往来。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民们的交往活动不仅在庄园内部进行,也在庄园以外的地区展开。两者结合,使中世纪盛期的乡村社会慢慢呈现出一派活跃的景象。当然,农民的这一社会交往过程并不是突然放大的,而是循序渐进的进行着。他们在交往过程中不仅冲破了血缘关系的纽带,而且使劳动力、思想以及时髦风尚等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流动加快;不仅使自身的财富积累增多,而且促使乡村地区孕育和产生了新的经济结构,从而缩小了地区之间的差异,有助于西方世界形成统一的行为准则和社会准则。这一切都为中世纪晚期英国社会向近代转型做好了准备。
【关键词】:中世纪盛期 英国农民 庄园 社会交往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561.3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绪论8-14
- 第一节 选题的来源与意义8-10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4
- 一、国外研究现状10-12
- 二、国内研究现状12-14
- 第一章 影响庄园农民社会交往的诸多因素14-32
- 第一节 习俗与惯例14-19
- 一、“共耕”的习俗15-16
- 二、庄园惯例16-19
-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新变化19-25
- 一、庄园内部因素的改变19-22
- 二、城市的兴起与发展22-25
- 第三节 交通运输条件的实质性改善25-32
- 一、陆路的兴建及交通工具的改进26-29
- 二、水路的疏通与航运的改进29-32
- 第二章 中世纪盛期庄园农民的内部交往32-46
- 第一节 合作与冲突并存32-34
- 第二节 雇佣关系的多样化34-43
- 一、雇佣关系的增长34-37
- 二、新的借贷行为37-40
- 三、土地的租赁与流转40-43
- 第三节 农民的闲暇与娱乐43-46
- 第三章 中世纪盛期庄园农民的外部交往46-63
- 第一节 与市场的联系加强46-52
- 第二节 迁徙与流动更加频繁52-63
- 一、到其它庄园去52-57
- 二、到城里去57-63
- 结语63-65
- 参考文献65-70
- 后记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振韶,金盛华;青少年社会交往: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述要[J];心理科学;2001年06期
2 程明;;大学生社交的误区[J];社会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3 艾跃进;漫议社会交往中的礼仪[J];道德与文明;2004年06期
4 刘祖云;论社会交往与社会发展[J];求索;1991年02期
5 赵风华;论现代社会交往的特点和作用[J];河北学刊;1992年03期
6 张代芹;社会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崔永和;论社会交往的生产力功能[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陈书琴;何文晟;;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比较:从社会交往的视角[J];黑龙江史志;2009年16期
9 姚纪纲,张俊卿;论经济环境对社会交往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姚纪纲;张俊卿;;论道德对社会交往的影响[J];哲学堂;2006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艳;;幼儿社会交往智力的培养[A];全国第二届智慧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C];2004年
2 张云武;;地区城市化度与居民的社会交往[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莫书亮;苏彦捷;周宗奎;;学龄后期儿童失言理解、社会交往技能与语言的关系[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胡康;;城市居民的社会交往与社会资本建构[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张爱丽;;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6 左开大;曾凡跃;;试论从人学的角度研究法的主旨[A];人学与现代化——中国人学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孟笛;;内地专业人才在香港的身份认同与社会交往——以新浪微博为切入点的文本分析和深度访谈[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8 陆晔;;媒介使用、媒介评价、社会交往与中国社会思潮的三种意见趋势[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9 楚亚杰;;卯定与流动:一个技术性社会交往场所的双重隐喻[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10 潘玉;;让幼儿学会社会交往[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洪俊;《网络与社会交往》[N];人民日报;2003年
2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关颖;善于社会交往的孩子机会多[N];中国妇女报;2013年
3 刘雪燕;如何培养宝宝的社会意识[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穆吐;网络社会对日常社会管理提出新课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李槐庄;把好社会交往关[N];中国国防报;2001年
6 武警浙江总队 程来节;净化干部的“社交圈”[N];解放军报;2000年
7 ;健康的十大标准[N];中国教师报;2003年
8 ;男性健康的国际标准[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9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教师、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官翠娥;现代社会交往你怎么看?[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庄培国 宫旭男;新时期军队干部交往特点分析及对策[N];解放军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鹏飞;社会哲学视野中的社会交往探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2 卢斌;哲学视域下的网络社会交往[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曾玉梅;公民社会与网络社会两种理论路径下网络社会交往的结构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韦钰;社会转型期山东半岛海洋渔民社会交往现状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2 孙雪蕊;北京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社区交往融入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原妮;社会交往潜规则负作用探析[D];山西大学;2014年
4 李鹏勤;大学生社会交往的网络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史新权;微信对大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王乐乐;中世纪盛期英国庄园农民的社会交往[D];天津师范大学;2016年
7 王丽慧;网络文化与社会交往[D];长春理工大学;2006年
8 杨雁骄;社会交往: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D];长春师范学院;2012年
9 骆岗;微博对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年
10 付雨鑫;社会交往视域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中世纪盛期英国庄园农民的社会交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94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0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