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表演与思想阐释——公元前8—前3世纪希腊与中国哀悼仪式中的两个主要环节
发布时间:2021-06-16 20:49
这项研究关乎两个主题:一个是仪式,另一个是比较。一方面,主要从葬礼前的哀哭和丧服两个层面来论证丧葬仪式的文化功能、目的和社会影响,从而看出古代中国人和古代希腊人在面对同一种境况——死亡时,他们所遵循的意义模式是不同的。另一方面,也力图以希腊古风古典时期与中国先秦时期哀悼仪式的比较为例,阐述比较研究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最终,通过找寻同一个仪式对象在不同文化里的表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何以中希两个古代社会的哀悼和葬礼在早期有着程序及表演行为上的相似之处,但随后却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这一切都是源于哀悼和葬礼背后不同的思想观念:希腊人严守一种带有神性规定的仪式程序,却没有涉及现实的社会秩序、政体模式,也没有将其上升到一种理论的高度去阐发。因此,希腊仪式中的程序与表演的成份得以比较完整地延续下来,甚至在现代希腊社会中仍可见其痕迹,但却始终只是存在于民间、停留在仪式行为的层面。而中国自先秦以来,儒家的先贤们则将其社会理想及政治观念贯穿于种种仪式之中,使之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造就了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文化模式。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哀悼的妇女陶像
图1 哀悼的妇女陶像通常,哀悼时,死者的家人环绕在尸架旁:死者的女性亲属(母亲或妻子)披头散发地跌坐或站立在靠近死者头部的地方(16),双臂高举过头顶,表情悲怆,作哭喊状(17);男子(死者的儿子或父亲)在迎接前来悼念并参加葬礼的客人们;其他人或站、或跪或是坐在尸架的两边及后面(18)。妇女高举手臂的姿势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时期(the Mycenean period)棺木上的绘画,以及第配龙时期(the Dipylon period)最早的瓶画上,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哀悼姿势,虽然其准确的源起及意义已经不为人知了(19)。通常,出现在这种场景中的妇女明显多于男子,当然,可能也会有孩子或奴隶出现在这种场景之中。
此外,还应该有某种音乐形式与女子的哀歌相伴随,比如阿夫罗斯管(aulós)或七弦琴的演奏,悲剧诗人们也总是在其作品中提及某种乐器(22)。不过,后世的学者们并不十分清楚这些乐器具体是用于葬礼的哪个环节之中(23)。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希腊式的哀哭中,歌唱与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阿夫罗斯管,它是一种类似单簧管或长笛的乐器,能发出一种尖利刺耳的声音,在那样的场合十分应景。如图3:图中大胡子的尸体被死亡与睡眠之神修普诺斯(Hypnos)和塔那托斯(Thanatos)抬起,尸体的首尾处各站着一个妇女,她们都身体前倾、向死者伸出双手,姿势悲怆,女子的衣裙上似乎有着长笛的图案。此外,妇女们的哀哭还伴随着某种特定的舞蹈,有时舒缓庄严,有时则狂乱不拘。我们认为,撕扯头发、面部和衣服等行为并不仅仅是某种无法控制的悲伤表现,也是仪式化哀悼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为梭伦所禁止,但实际上在希腊,它可能存在于整个古代时期(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J]. 刘家和,刘林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希腊式哀哭:仪式化的哀歌抑或危险的声音[J]. 吴晓群.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1)
[3]论希腊城邦时代与中国先秦时期葬礼比较研究之可能[J]. 吴晓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本文编号:3233766
【文章来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6 页
【部分图文】:
哀悼的妇女陶像
图1 哀悼的妇女陶像通常,哀悼时,死者的家人环绕在尸架旁:死者的女性亲属(母亲或妻子)披头散发地跌坐或站立在靠近死者头部的地方(16),双臂高举过头顶,表情悲怆,作哭喊状(17);男子(死者的儿子或父亲)在迎接前来悼念并参加葬礼的客人们;其他人或站、或跪或是坐在尸架的两边及后面(18)。妇女高举手臂的姿势可以追溯到迈锡尼时期(the Mycenean period)棺木上的绘画,以及第配龙时期(the Dipylon period)最早的瓶画上,由此可见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哀悼姿势,虽然其准确的源起及意义已经不为人知了(19)。通常,出现在这种场景中的妇女明显多于男子,当然,可能也会有孩子或奴隶出现在这种场景之中。
此外,还应该有某种音乐形式与女子的哀歌相伴随,比如阿夫罗斯管(aulós)或七弦琴的演奏,悲剧诗人们也总是在其作品中提及某种乐器(22)。不过,后世的学者们并不十分清楚这些乐器具体是用于葬礼的哪个环节之中(23)。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希腊式的哀哭中,歌唱与音乐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阿夫罗斯管,它是一种类似单簧管或长笛的乐器,能发出一种尖利刺耳的声音,在那样的场合十分应景。如图3:图中大胡子的尸体被死亡与睡眠之神修普诺斯(Hypnos)和塔那托斯(Thanatos)抬起,尸体的首尾处各站着一个妇女,她们都身体前倾、向死者伸出双手,姿势悲怆,女子的衣裙上似乎有着长笛的图案。此外,妇女们的哀哭还伴随着某种特定的舞蹈,有时舒缓庄严,有时则狂乱不拘。我们认为,撕扯头发、面部和衣服等行为并不仅仅是某种无法控制的悲伤表现,也是仪式化哀悼中所不可缺少的部分,虽然为梭伦所禁止,但实际上在希腊,它可能存在于整个古代时期(24)。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3—6世纪中西历史及文明发展比较研究[J]. 刘家和,刘林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2]希腊式哀哭:仪式化的哀歌抑或危险的声音[J]. 吴晓群. 社会科学研究. 2015(01)
[3]论希腊城邦时代与中国先秦时期葬礼比较研究之可能[J]. 吴晓群.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本文编号:3233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233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