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明代汉民移民朝鲜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4:05

  本文关键词:明代汉民移民朝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明代,是中朝关系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期之一.明朝与朝鲜建立了正式意义上的“宗藩关系”,双方官民等人员往来更加频繁、密集,儒家文化制度进一步传播到朝鲜。明代汉民移民朝鲜,具有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特点,也给朝鲜的政治、经济、文化带来了深远影响。 中国至朝鲜半岛的人员流动和迁移的历史在中外移民史上来看,也是最悠长、最壮大的一支。至元末明初,明丽、明鲜宗藩关系即开始得到建立和发展,中朝关系逐渐纳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轨道。在明代海禁政策的影响和辽东陆路边贸的发展、女真族活动、明初东北战乱等背景因素的作用下,元末明初至明中期至朝鲜的汉民移民主要包括辽东流民、漫散军、海上漂流民与海岛移民;逃人和政治犯;被高丽、倭寇、女真劫掠至朝鲜之民众和移居的使臣、匠师等。 明后期,抗倭援朝战争后,大量明军东征将领留居朝鲜。明末“萨尔浒之战”后,,明、朝鲜、后金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毛文龙在椴岛的活动也左右当时的局势;在后金两次入侵后,朝鲜名义上结束了与明朝长达二百多年的宗藩关系。动乱之中,移民朝鲜的汉民数量很大,既有明援朝将领和文官及其后裔、“九义士”、“皇朝女性”等文人义士,也有大量辽东流民等进入朝鲜。 明代汉民移民朝鲜大部分为一般移民,往往以暂时性移民居多,朝鲜对他们的遣还逐渐成为定制,甚至当作政治任务而认真完成;但也往往对移民中有文化或有一技之长者给予妥善安置。明代一般汉移民进入朝鲜以后,有时会与朝鲜当地人民爆发摩擦和冲突,但最终融入到朝鲜族的底层社会中去,成为“向化人”。而朝鲜对待明遗民,则实行收容安置、并在政治和经济生活方面给予优待的政策。明遗民群体还保持自身特点,与朝鲜社会互动,参加各种崇明祭祀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对朝鲜社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代汉民移民朝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元末明初、明后期和明末清初几个时间段;移民的类型非常丰富,多为被动移民,其中政治性移民最为突出;移民路线是海陆兼用,但陆路为主,明中期以前多用陆路,明中期以后则以海路移民为主;根据朝鲜对明代汉移民政策的不同,主要形成了暂时性移民、“向化人”和遗民三种不同群体。 明代的汉民移民朝鲜,虽然使中国损失了一定的劳动力,但是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朝鲜民族间的情感和文化联系,也给朝鲜社会带来了更加深远的影响。明代,无疑是中朝关系的“蜜月期”,朝鲜先后以“慕华观”和“事大主义”、“崇明报恩”的心态来处理对明关系,使得“朝鲜在明虽称属国,而无异于域内”;朝鲜大力地吸收中国文化和科技文明,进一步实现其对儒家东方义理观、正统观的皈依。
【关键词】:明代 汉移民 朝鲜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C92-09;K248;K31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14
  • 0.1 选题依据和研究目的11-12
  • 0.2 研究现状12-13
  • 0.3 关于本文论题的一些说明13-14
  • 1 明代以前汉民移民朝鲜14-21
  • 1.1 明代以前汉民移民朝鲜概况15-18
  • 1.1.1 先秦时期15
  • 1.1.2 秦和西汉时期15-16
  • 1.1.3 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16
  • 1.1.4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16-17
  • 1.1.5 宋元时期17-18
  • 1.2 明代以前汉民移民朝鲜的主要特点和历史意义18-21
  • 1.2.1 主要特点18-20
  • 1.2.2 历史意义20-21
  • 2 元末明初至明中期汉民移民朝鲜21-36
  • 2.1 元末明初至明中期汉民移民朝鲜的背景21-24
  • 2.1.1 明丽、明鲜宗藩关系的建立和发展21-22
  • 2.1.2 明海禁政策下的明、鲜边贸及其对赴朝汉移民的影响22-23
  • 2.1.3 明、女真、朝鲜的关系及其对赴朝汉移民的影响23-24
  • 2.2 元末明初至明中期汉民移民朝鲜的主要类型24-36
  • 2.2.1 陆海流民、漫散军等进入朝鲜24-27
  • 2.2.1.1 辽东流民、漫散军逃入朝鲜半岛24-26
  • 2.2.1.2 海上漂流民与海岛移民26-27
  • 2.2.2 兰秀山部逃人和政治犯流放27-29
  • 2.2.2.1 兰秀山部逃人27-28
  • 2.2.2.2 政治犯明f、陈理被流放28-29
  • 2.2.3 被掳掠汉民至朝鲜半岛29-33
  • 2.2.3.1 被高丽劫掠之民众29-30
  • 2.2.3.2 被倭寇所劫掠逃至朝鲜之民众30-31
  • 2.2.3.3 被女真所劫掠逃至朝鲜之民众31-33
  • 2.2.4 移至朝鲜的使臣、文人、匠师33-36
  • 2.2.4.1 明初定居高丽的使臣和在李朝长期生活过的明使33-34
  • 2.2.4.2 移入朝鲜的文人、匠师34-36
  • 3 明代后期和明末清初汉民移民朝鲜36-52
  • 3.1 明代后期的明、鲜、日形势与“壬辰倭乱”36-38
  • 3.1.1 “壬辰倭乱”前的明、鲜、日三国形势36
  • 3.1.2 “壬辰倭乱”与抗倭援朝36-38
  • 3.2 抗倭援朝战争后留居朝鲜的明东征将领38-40
  • 3.3 明末清初的汉民移民朝鲜的背景40-43
  • 3.3.1 “萨尔浒之战”与明、鲜、后金的关系40-41
  • 3.3.2 “萨尔浒之战”后朝鲜的对明政策之转变41
  • 3.3.3 毛文龙的活动与经营椴岛41-42
  • 3.3.4 “丁卯虏祸”与“丙子胡乱”42-43
  • 3.4 明末清初的汉民移民朝鲜的主要类型43-52
  • 3.4.1 明援朝将士后裔东渡朝鲜43-45
  • 3.4.2 原明朝官员后裔、文人义士等东渡朝鲜45-50
  • 3.4.2.1 原明代官员及后裔东去朝鲜46
  • 3.4.2.2 “九义士”随凤林大君东来46-49
  • 3.4.2.3 避乱朝鲜的“皇朝女性”和其它文人义士49-50
  • 3.4.3 漂流民的增加和辽东流民等经椴岛迁徙朝鲜50-52
  • 4 明汉民移民在朝鲜52-65
  • 4.1 明代汉移民在朝鲜的分布大势52-54
  • 4.1.1 元末明初至明中期汉移民在朝鲜的分布大势52-53
  • 4.1.2 明代后期和明末清初汉移民在朝鲜的分布大势53-54
  • 4.2 朝鲜对明代汉移民的政策54-60
  • 4.2.1 朝鲜对明代一般汉移民的政策及其的最终“向化”54-56
  • 4.2.1.1 朝鲜对明代一般汉移民的政策54-55
  • 4.2.1.2 明代一般汉移民的最终“向化”55-56
  • 4.2.2 朝鲜对明遗民的收容和优待政策56-60
  • 4.2.2.1 明遗民及朝鲜对其实行收容和优待政策的原因56-57
  • 4.2.2.2 朝鲜对明遗民的收容安置57
  • 4.2.2.3 朝鲜对明遗民政治生活的优待57-59
  • 4.2.2.4 朝鲜对明遗民经济生活的优待59-60
  • 4.3 明遗民在朝鲜的社会活动60-65
  • 4.3.1 明遗民的崇明祭祀活动和其他社会活动60-64
  • 4.3.1.1 官方主导的崇明祭祀活动60-61
  • 4.3.1.2 明遗民的其它崇明祭祀活动61-63
  • 4.3.1.3 明遗民的其它社会活动63-64
  • 4.3.2 明遗民对朝鲜社会的影响64-65
  • 5 结语65-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7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红;;国内知识型移民社会融入问题探讨[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费驰;;20世纪初期中朝边境商埠中的朝鲜移民社会[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梁勇;;清代四川移民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郭琼珠;李丽;;明清时期大陆移民对台湾武术形成与发展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5 张恒;;从《异教徒中国佬》看19世纪70年代美国排华浪潮[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祁开龙;庄林丽;;定光佛信仰与台湾福客关系[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董洁;;半个世纪前的在华朝鲜实习生[J];世界知识;2011年16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强;赵兴元;;昭显世子入质期间在协调中朝关系中的作用[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2 马晶;权红;;冷战时期的中朝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3 汪毅夫;;从清代闽台社会看五缘文化论[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炎正;;早期晋江人开发台湾的典型[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姜龙范;;中朝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关于朝鲜半岛问题上的中国战略[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张礼恒;;论清朝对朝鲜政策的转变及评价[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7 贺江枫;;朝鲜半岛的中国租界——以1884至1894年仁川华商租界为个案研究[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陈炎正;;台湾三间半天公庙[A];闽台玉皇文化研究[C];1996年

9 陈炎正;;筱云山庄——闽台建筑文化思维[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卢美松;;闽台姓氏源流与血缘认同[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家宝将访问朝鲜[N];人民日报;2009年

2 记者 杨讴;温家宝与朝鲜总理金英日举行会谈[N];人民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杨讴;吴邦国会见朝鲜总理金英日[N];人民日报;2009年

4 记者 荣燕;李源潮会见朝鲜劳动党友好考察团[N];人民日报;2010年

5 记者 侯丽军;刘云山会见朝鲜劳动党代表团[N];人民日报;2009年

6 记者 包松娅;贾庆林会见朝鲜祖国战线代表团[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张朔人 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海南:典型的移民社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记者 李忠发;王兆国会见朝鲜青年代表团[N];人民日报;2009年

9 记者 廖雷;贾庆林会见朝鲜祖国战线代表团[N];人民日报;2009年

10 记者 谢靓;李金华会见朝鲜祖国战线代表团[N];人民政协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权红;中朝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9-2009)[D];延边大学;2010年

2 何彤梅;中韩政治外交关系研究(1945-2007)[D];延边大学;2008年

3 杨昕;“朝天录”中的明代中国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张咏;认同与发展——一个边疆汉人移民社区的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林从华;闽台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渊源的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6 李巍;移民社会的文化记忆——辽宁民间社火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陈新凤;从歌仔到歌仔戏[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光宇;明代汉民移民朝鲜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周玲;冷战前后中朝关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3 倪悦;中朝关系的形成、特征和新变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何衡松;清代成都地区移民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郭程;三峡库区后靠移民和外迁至山东省移民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小燕;移民报刊视域下的《黟山青年》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刘向南;20世纪80-90年代香港对加拿大移民及其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8 肖聪;法国移民子女中小学教育政策内容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Delgermaa Magsarjav(德勒格尔玛);中俄蒙移民转型对三国关系影响比较研究与社会的参与——中俄蒙移民转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谭琳琳;丹江口库区脆弱期移民心理社会应激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D];郑州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汉民移民朝鲜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41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341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592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