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观与宏观之间——评王笛《袍哥:194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
发布时间:2021-08-21 17:5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研究有两次重要转折,一是新史学派批判传统史学只知宏大叙事不知日常取向;二是新文化史家指责新史学派片面夸大"长时段",关注宏观民众却不知独特个体。随着两次转折,史学研究的视角出现"微观"与"宏观"之博弈。《袍哥》是中国微观史的代表作,是中国微观历史研究的一次尝试,同时也是西方史学理论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一次较成功的实践。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41(09)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观史学的理论视野[J]. 邓京力. 天津社会科学. 2016(01)
[2]能否实现中国史的《奶酪与蛆虫》?——从河北省昌黎县一个农民的个人史来看中共阶级政策演变[J]. 河野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3]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J]. И.Л.普什卡廖娃,张广翔,邓沛勇. 史学月刊. 2015(06)
本文编号:3356074
【文章来源】: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41(09)
【文章页数】:3 页
【文章目录】:
一
二
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微观史学的理论视野[J]. 邓京力. 天津社会科学. 2016(01)
[2]能否实现中国史的《奶酪与蛆虫》?——从河北省昌黎县一个农民的个人史来看中共阶级政策演变[J]. 河野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3]微观史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J]. И.Л.普什卡廖娃,张广翔,邓沛勇. 史学月刊. 2015(06)
本文编号:3356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35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