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近代日本兰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8 19:57
  兰学是指在日本锁国时代,经荷兰人传入日本的文化、学术、技术的总称。在日本的锁国时期,德川幕府只留下了长崎作为日本与外界的窗口,而且只与荷兰、中国进行贸易交往,通过长崎这个窗口,荷兰学术源源不断传入日本,兰学成为了日本锁国时期吸取西方文明的唯一渠道。兰学的传播在日本学术界开辟了新的天地,它把西方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学术介绍到了日本,兰学让日本人在江户幕府锁国时期得以了解到西方的技术、学术、文化,借着兰学,日本得以学习欧洲在当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兰学为日本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兰学兴起的背景,对兰学兴起前的背景进行了分析,着重论述了幕府政策与兰学兴起的关系;第二章论述了兰学的兴盛和繁荣,介绍了兰学诞生的标志,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成果以及兰学塾的发展成果;第三章论述了兰学的受挫及其发展转变,重点论述了德川幕府的镇压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兰学的影响;最后一章分析了兰学的影响,论述了兰学对日本近代化的奠基作用,强调了兰学在日本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和近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文章来源】: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

【文章页数】:5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日本兰学兴起的背景
    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兰学发展奠定基础
        (一)经济因素
        (二)社会因素
    二、幕府政策对兰学兴起的促进作用
        (一)德川幕府初期与西欧的关系
        (二)德川幕府实施禁教
        (三)锁国令对兰学发展的作用
    三、兰学传入途径
        (一)通过汉籍
        (二)通过长崎
第二章 日本兰学的兴起和繁荣
    一、日本兰学兴起的标志
        (一)兰学的出现
        (二)兰学诞生的标志
    二、兰学塾教育
        (一)兰学塾的发展状况
        (二)兰学塾教育的特点
        (三)兰学塾教育的影响
    三、各学科发展表现
        (一)自然科学
        (二)人文科学
第三章 日本兰学的受挫及其转变
    一、兰学受挫
        (一)禁止异学
        (二)迫害兰学家
    二、兰学向洋学的转变
        (一)国内外危机
        (二)德川幕府的改革
第四章 日本兰学的影响
    一、开拓眼界视野
        (一)日本人对世界地理的新认识
        (二)华夷观念的崩溃
        (三)日本锁国政策的动摇
    二、解放思想
        (一)批判封建制度
        (二)提倡西方政治制度
    三、为日本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一)为日本近代化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二)奠定了日本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促使德川幕府进行富国强兵的初步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19世纪中叶欧美列强对日本的冲击与德川幕府的应对[J]. 李永春,刘钦,万映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2]从“水”习俗看日本民族文化的双重性特征[J]. 秦颖.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08)
[3]浅谈日本的崛起与日本民族文化[J]. 周安平.  经济视角(下). 2012(06)
[4]人类学家眼中的日本世界——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 张茂增,赵付立.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5]日本锁国新论[J]. 李晓燕.  贵州文史丛刊. 2010(01)
[6]论南蛮文化和日本西洋观[J]. 柯静雅.  黑龙江史志. 2009(21)
[7]朱子学的日本化与兰学的兴起[J]. 王玉强.  东北亚论坛. 2007(02)
[8]兰学的早期发展[J]. 王兵.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7(02)
[9]从《菊与刀》看日本民族文化[J]. 王玉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7(02)
[10]兰学与日本近世思想文化[J]. 周晓冀.  泰山学院学报. 2006(05)

硕士论文
[1]日本锁国体制的透气窗—出岛[D]. 赵曼婷.东北师范大学 2007
[2]兰学对日本近代科学的影响及对日本近代化进程的作用[D]. 刘维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7
[3]近世中日西学比较研究[D]. 刘钧艳.东北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503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503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e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