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
发布时间:2017-05-23 20:08
本文关键词:论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东北问题提交国际联盟,希望国际公理能得到伸张正义,然而国联除了对中方在道义上表示同情之外,并未对日本的侵略行径采取有效遏制。“一·二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确立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方针,即除了坚持不签订丧权辱国条约之外,再度提请国联根据盟约进行公道正义的处置。《塘沽停战协定》签订后,日本的侵略矛头由关外指向关内,妄图进一步将华北收入囊中,国家主权的独立与领土完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1934年底,蒋介石发表题为《敌乎?友乎?》的评论文章,呼吁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次年1月,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议会发表演说,阐明对华“不威胁、不侵略”的新政策。一时间“中日提携”成了两国舆论界的热门词语。5月,中日双方外交使节升格,讲公使升级为大使,这一外交举动使得两国关系从看起来似乎开始步入正轨。然而,随之而来的华北事变给刚有起色的两国关系再度掀起了波澜。10月7日,日本外相广田召见中国驻日大使蒋作宾,正式提出了以“停止排日,默认满洲国,防止赤化”为核心内容的对华“三原则”。在一个月之后举行的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提出了“最后关头”的口号。随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改组,任命张群为外交部长来执行“全盘调整中日邦交”的策略。随后,张群与日方相关人士频繁接触,展开一系列的外交谈判。1935-1937年正是战前中日关系最为复杂多变的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能够按理想中的先后次序完成安内攘外,通过外交谈判与日本周旋,本着纵使不能避免也要尽可能推迟战争的考量,为行将到来的最后决裂争取时间。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国民政府的对日政策经历了由妥协退让到逐渐强硬的转变。
【关键词】:南京国民政府 对日外交 蒋介石 广田弘毅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K263;D829.313;K3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前言7-10
- 一、1935年初中日关系的改善10-15
- 1、“中日提携”的缘起10-13
- 2、王宠惠访日与中日外交使节升格13-15
- 二、华北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对策15-22
- 1、华北事变期间的对日交涉15-18
- 2、陈仪—矶谷会谈18-22
- 三、“广田三原则”的提出与国民政府的对策22-27
- 1、“广田三原则”提出的背景22-23
- 2、“三原则”的提出及中日的交涉23-27
- 四、国民政府谋求全盘调整中日关系27-38
- 1、“调整国交”的背景27-30
- 2、外交部长张群与三任日本驻华大使的谈判30-34
- 3、七七事变前的对日交涉34-38
- 五、结语38-39
- 参考文献39-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峰;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探源[J];安徽史学;1999年01期
2 余子道;敌乎?友乎?三十年代关于中日关系的一场论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李义彬;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J];民国档案;1989年01期
4 陈鸣钟;试论1935、1936年中日会谈[J];民国档案;1989年02期
5 吴景平;李滋罗斯远东之行和1935—1936年的中英日关系——英国外交档案选译(上)[J];民国档案;1989年03期
6 吴景平;李滋罗斯远东之行和1935—1936年的中英日关系——英国外交档案选译(中)[J];民国档案;1989年04期
7 吴景平;李滋罗斯远东之行和1935—1936年的中英日关系——英国外交档案选译(下)[J];民国档案;1990年01期
8 马振犊;蒋汪关系与华北危局[J];民国档案;1990年02期
9 黄鸣,李士成;华北危机与国民政府对日交涉方针——1933-1935年中日停战协定比较研究[J];民国档案;1995年04期
10 彭敦文;中日“广田三原则”交涉中的国民政府的外交策略[J];民国档案;2001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论1935—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8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388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