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
本文关键词: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俄罗斯意识下的“中国形象”不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系列被俄罗斯创造出来的想象物,融合着本民族的文化心理传统。在几百年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的形象不断的变化,既有理想化的中国,也有充满消极色彩的中国。本文从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历史演变入手,运用形象学的方法,借鉴美国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重点以启蒙运动以后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演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中国形象的描写资料的分析,来探讨为什么中国形象不是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是俄罗斯在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下创造的想象物,是对当时俄罗斯特定的文化和传统的反映。论文会对不同时期俄罗斯构想出来的中国形象进行描述和分析,以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分界线,对启蒙运动前的神话的、理想的、文化的中国和启蒙运动后的丑化的形象进行分类,以揭示特定时期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心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要介绍了形象学的几个基本定义,以及关于形象真实性的争议。分析了中国形象的具体内涵和形成机制,简要总结了萨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内容和基本特征,从而揭示出中国形象所蕴含的东方主义因素。第二部分将启蒙运动前的中国形象分为三类,分别是神秘的、富裕的和文化的中国,这种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形成于俄罗斯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意识的不断完善阶段,有其独特的形成过程和方式。旅行者和外交人员在中国的经历使落后的俄罗斯开始意识自己的不足,促进了繁荣中国形象的形成。神秘的中国源于俄罗斯与中国文化交流的缺少,西欧游记和传教士记录在俄罗斯的盛行使俄罗斯对遥远而神秘的中国充满了好奇。金帐汗国在俄罗斯的统治,为俄罗斯描绘了一幅富甲天下的中国形象。文化的中国从侧面说明了俄罗斯对中国的认识已经突破物质层面,不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商品,而是逐步了解中国的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文化基础。第三部分主要对消极的中国形象进行分类,彼得一世亲近西欧的改革,不仅把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带回俄罗斯,也使欧洲的思想和文化在俄罗斯大地生根发芽,俄罗斯开始了全面西方化进程。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如火如荼,一大批启蒙思想家与俄罗斯上层统治阶级关系密切,如伏尔泰备受亚卡捷琳娜女皇的推崇,西方启蒙思想对俄罗斯影响巨大,俄罗斯西方派学者对中国的认识有了新的变化,致使整个社会的中国形象开始变的消极起来。消极的中国分为两类,分别是专制的中国和停滞的中国,专制的中国与欧洲的民主形成对比,诉说着俄国的欧洲归属感。停滞的中国则以东方主义下“他者”的角度表达着俄罗斯对进步的渴望。消极的中国给俄罗斯带来了巨大的恐慌,这是对自我落后的否定,对进步的向往。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中国形象的文化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形象在俄罗斯的形成和演变并不取决于中国的现实,中国完全是东方主义下的一个“他者”形象,中国形象的塑造和演变更多的受到了俄罗斯自身的思想文化意识和文化交流关系的影响。所以,我们在探讨俄罗斯中国形象形成和变化原因的过程中,更多的应该关注当时俄罗斯的社会现实、文化心理。俄罗斯采纳西欧思想把中国看做一个“遥远东方”的代表,他神秘而专制,富裕而落后,这看似是在描写东方的中国,但其中更多的折射出了那个时代俄罗斯的思想文化意识、民族趋向和国家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东方主义 他者 中国形象 文化
【学位授予单位】:青岛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512;K207.8
【目录】:
- 摘要3-6
- 中文摘要6-8
- 目录8-9
- 正文9-43
- 参考文献43-46
- 附件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成;东方主义的全球扩散与再生产——兼谈文化民族主义的内在逻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汪幼枫;;超越东方主义[J];苏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罗义华;邹建军;;寻找东方主义:当代中国美华文学研究的文化症结——以哈金研究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3期
4 邬晓丽;;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与东方主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安晓阳;谈反东方文化的“东方主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6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文艺理论研究;1997年01期
7 杜文钿,商友仁;要正确对待文化中的“东方主义”[J];学习与探索;1997年03期
8 孙红林;;《美国与中国》中的东方主义[J];文教资料;2009年07期
9 朱利民;;重新审视“东方主义”理论及其实践[J];青年文学家;2013年18期
10 爱德华·萨伊德,唐建清 ,张建民;东方不是东方——濒于消亡的东方主义时代[J];天涯;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宁;;“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对话还是对峙?[A];东方丛刊(1995年第3辑 总第十三辑)[C];1995年
2 张兴成;;他者与文化身份书写:从东方主义到“东方人的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1年第1辑 总第三十五辑)[C];2001年
3 李清;;《唐纳德·杜克》中对东方主义的抵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黄川;;亚瑟·亨·史密斯与东方主义[A];东方丛刊(2002年第3辑 总第四十一辑)[C];2002年
5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7 卫景宜;;美国早期华人英语写作与“反话语”[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8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捷;用一种东方主义反对另一种东方主义[N];东方早报;2010年
2 孟祥路;水电环境论之“东方主义”[N];中国能源报;2010年
3 思郁 书评人;东方主义的理论困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4 刘伟杰;人居文化与商业价值的有机融合[N];中国建设报;2006年
5 祝勇;“另外”一个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姜玉琴 乔国强;葛浩文的“东方主义”文学翻译观[N];文学报;2014年
8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陆昀;业界呼吁反思城市无风格[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10 曾任华新国际集团总裁,兼上海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裁 现任青岛海尔地产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卢铿;中国建筑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N];中国经济导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2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佳寒;“东方主义”的滥觞:希腊古典史家作品中的“他者”形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少娣;跨文化视角下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楠;哈金笔下东方主义话语的呈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王杨;哈金《等待》中的东方主义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董欢;迎合、解构与超越[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杨明明;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5 董静怡;论欧美新移民女作家书写的“自我东方主义”现象[D];厦门大学;2008年
6 杨雪;东方主义在《中国佬》中的彰显与消解[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欣;从“土生族”的东方主义到“新移民”的反东方主义[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1年
8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9 张慧慧;后殖民语境下《砖巷》的东方主义倾向[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陈景行;反东方主义:后殖民社会中的女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沙俄时期俄罗斯的中国形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86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428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