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世界历史论文 >

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

发布时间:2017-08-07 09:13

  本文关键词: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日苏关系 “北进” 张鼓峰事件


【摘要】:本文以日军侵华为背景,以国内外关于张鼓峰事件的专著和硕博论文为参照,通过具体史实的梳理,力求较为完整地展示张鼓峰事件爆发前的远东形势及日苏远东战略,从而深入解读张鼓峰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与日本“北进”战略的关系。 论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绪论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从两个不同时期阐述日苏在远东的军事和经济建设,对比日苏双方在不同时期的远东建设成果。前一时期日本将远东建设集中在经济方面,试图把远东作为“北进”的战略基地;苏联面临国际社会的敌视,在远东的军事建设仅以自卫作为目标。后一时期,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法西斯势力的上台,日本加紧侵苏的准备,对于远东的建设更多地集中在军事方面;苏联面对着可能来自东西两线的战争威胁,采取援华制日的方针,苏联认为仅仅通过援助中国抗日来阻止日本侵苏的步伐是不够的,因此也加强了远东建设。 第三章阐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苏的远东战略。以“七·七”事变为转折点,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积极推行“北进”战略,针对日本侵华战争,苏联采取“不介入中日冲突”的中立态度,以避免日苏战争为宗旨。后一阶段,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日本逐渐陷入到战争的泥潭当中,尽管这样,日本依然没有放弃“北进”战略。苏联依然奉行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在东线继续采取援华制日的方针,同时对日本推行缓和的外交政策,在“满”苏国境线附近,日苏两军不断发生纷争,张鼓峰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爆发的。 第四章阐述张鼓峰事件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1936年广田内阁制定《国策基准》,正式把“北进”政策作为基本国策并在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上予以实施,日本将中国作为“北进”战略的基地。张鼓峰事件爆发在武汉会战前夕,日本正在准备武汉会战,主要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事件爆发后日本统治当局介于自身所处的战争环境和现实军事实力,对于张鼓峰事件抱着不扩大的方针,加之,苏联在军事上采取强硬措施,使日军感受到实施“北进”战略的困难。
【关键词】:日苏关系 “北进” 张鼓峰事件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831.3;D851.2;K1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5
  • 一、研究综述9-13
  • (一) 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9-11
  • (二) 国外学者的研究现状11-13
  • 二、研究意义13
  • 三、研究方法13-14
  • 四、研究目的和内容14-15
  • 第二章 日苏远东建设15-33
  • 一、1930—1935日苏远东建设15-23
  • (一) 1930—1935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拓15-20
  • (二) 1930—1935年苏联远东建设20-23
  • 二、1935—1939年日苏远东建设23-31
  • (一) 1935—1939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殖拓24-29
  • (二) 1935—1939苏联远东建设29-31
  • 注释31-33
  • 第三章 日苏远东战略33-43
  • 一、1930-1935年日苏远东战略33-38
  • (一) 1930-1935年日本远东战略33-36
  • (二) 1930-1935年苏联远东战略36-38
  • 二、1935—1939年日苏远东战略38-42
  • (一) 1935—1939年日本远东战略38-40
  • (二) 1935—1939年苏联远东战略40-42
  • 注释42-43
  • 第四章 张鼓峰事件43-62
  • 一、张鼓峰事件的背景43-45
  • 二、张鼓峰事件的经过45-50
  • 三、围绕张鼓峰事件的几个问题50-56
  • (一) 事件迅速平息的原因51
  • (二) 日军驻外军官独断开战问题51-52
  • (三) 张鼓峰事件与日本“北进”战略的关系52-55
  • (四) 柳什科夫叛逃与张鼓峰事件55-56
  • 四、张鼓峰事件后的日苏战略56-58
  • (一) 苏联对事件的处理与认识56-57
  • (二) 日本对事件的处理与认识57
  • (三) 诺门坎事件57-58
  • 注释58-62
  • 结论62-63
  • 参考文献63-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65-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锦堂;;关于日本对侵华战争的称呼问题[J];日本研究;1986年04期

2 李尔重;;我为什么写《新战争与和平》[J];湖北社会科学;1991年05期

3 路胜予;略述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与启示[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06期

4 王晓军;日本侵华战争十五年与中国妇女[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5 吴广义;;“信任”何以成为中日关系的焦点问题[J];亚非纵横;2004年02期

6 吴广义;;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的伤亡及经济损失[J];当代军事文摘;2005年11期

7 吴广义;;教育:中日究竟是谁出了问题[J];亚非纵横;2005年02期

8 王德昌;;西峡口战役亲历记[J];黄埔;2008年01期

9 ;中外报刊拾缀[J];社会福利;2008年01期

10 李树藩;;论《日苏中立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J];日本学论坛;198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渠长根;;日本侵华思想理论:另一个研究视角[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2 王珍仁;;近代日本侵华战争留给中日两国人民的警示[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3 杨晓;;后殖民主义视野中的近代日本殖民教育解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吴广义;;残暴的广岛师团[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5 张振濵;;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日本侵华70年历史的终结[A];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上卷)[C];2005年

6 张振濵;;大时代里的一段小历史——日本侵华战争八年间亲身经历忆记[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经盛鸿;张宁;;抗战期间驻南京部分日本军民的觉醒与反战活动[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鸿;;试论民主党派对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贡献[A];上海市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历史研究会1999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昭和十二年支那事变纪念牌[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10 ;历史的审判——几名与长城抗战有关的日本甲级战犯罪行实录[A];中国长城博物馆暨中国长城学会优秀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雪楠;纪念图们江通海试航20周年[N];图们江报;2010年

2 张志鹏;从宗教的角度看日本侵华战争[N];中国民族报;2009年

3 卞修跃;日本侵华战争破坏了多少中国城市[N];中国文化报;2005年

4 林治波;天理[N];学习时报;2005年

5 通讯员 张军;抚顺社科院开展日本侵华战争文史资料征集工作[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6 海廓;“慰安妇”的控诉[N];光明日报;2001年

7 本报记者 舒晋瑜;拓展日本侵华史研究的新领域[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曾景忠;日本侵华浩劫和中国艰苦抗战历史的全景画集[N];中华读书报;2005年

9 史先振;在日本,有群老人为保留历史在战斗[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10 冯武勇;日本战争孤儿与政府和解,将得到更多救助[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玲;战争、国家与女性:抗战时期宋美龄的妇女动员[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平平;张鼓峰事件与二战前夕日苏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2 郭莹莹;日苏张鼓峰事件[D];延边大学;2007年

3 于淑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主要参战国避免两线作战的战略与得失[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刘新庆;知识界眼中的苏联(1937-1945)[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晓羽;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飞;日苏关系的演变与中国东北抗战(1937—1945年)[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张秋山;中国对日索赔的历史考察[D];河北大学;2001年

8 吴会蓉;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推进中等师范教育述论[D];四川大学;2003年

9 张静;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合”运动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10 光梅红;论华北抗日根据地农村手工业[D];河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633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633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cb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