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回忆和写作自传体记忆对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不同视角回忆和写作自传体记忆对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以不同视角(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回忆和写作不同性质的过去事件(成功失败),是否会对认知、情绪和归因产生影响。研究方法:两项实验均采用2×2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均为某师范大学本科学生,被试被随机分配到四种组别中的一种进行回忆或写作,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或第三人称视角回忆以及写作成功事件或失败事件。然后测量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的测量工具分别是正性和负性情绪量表(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PANAS)、基于Corsi积木任务改编的工作记忆任务和归因方式问卷。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回忆和写作的视角和内容对情绪没有显著影响;(2)回忆和写作的视角和内容对工作记忆产生交互影响。当回忆成功事件时,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的被试比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被试在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表现更好;当回忆失败事件时,采用第一人称视角的被试比采用第三人称视角的被试在工作记忆广度任务中表现更好;(3)在归因方面,回忆和写作的内容会影响对原因的持久性和广泛性的归因,回忆成功事件的被试比回忆失败事件的被试,更倾向于认为事情的原因会持续更长时间,影响生活的更多方面。回忆的视角会对内因--外因的归因有影响,采用第一人称视角更倾向于归因于内部因素,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更倾向于归因于外部因素;而在写作时,这种效应不存在。研究结论:以不同视角回忆和写作不同自传体记忆对情绪不产生显著影响,会对工作记忆和归因产生影响。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回忆和写作失败事件和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回忆和写作成功事件会提高工作记忆广度,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回忆和写作失败事件和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回忆和写作成功事件会降低工作记忆容量。
【关键词】:自传体记忆 第一人称视角 第三人称视角 工作记忆 归因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B842.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1 文献综述8-17
- 1.1 自传体记忆8-10
- 1.1.1 自传体记忆概述8-9
- 1.1.2 自传体记忆的功能9-10
- 1.2 回忆视角10-14
- 1.2.1 回忆视角概述10-11
- 1.2.2 研究视角问题的意义11-12
- 1.2.3 回忆视角的影响因素12-13
- 1.2.4 采用不同视角的不同影响13
- 1.2.5 写作中的视角问题13-14
- 1.3 情绪、工作记忆与归因14-17
- 2 问题提出17-22
- 2.1 研究背景17-20
- 2.1.1 不同视角回忆自传体记忆与情绪17-18
- 2.1.2 不同视角回忆自传体记忆与工作记忆18-19
- 2.1.3 不同视角回忆自传体记忆与归因19-20
- 2.2 研究目的20
- 2.3 研究假设20
- 2.4 研究意义20-22
- 2.4.1 理论意义20-21
- 2.4.2 实践意义21-22
- 3 实验一不同视角回忆自传体记忆对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的影响22-32
- 3.1 实验目的22
- 3.2 实验方法22-26
- 3.2.1 实验设计22
- 3.2.2 实验被试22
- 3.2.3 实验材料22-24
- 3.2.4 实验程序24-26
- 3.3 实验结果26-29
- 3.3.1 情绪26-27
- 3.3.2 工作记忆广度27-28
- 3.3.3 归因28-29
- 3.4 讨论29-32
- 3.4.1 情绪29
- 3.4.2 工作记忆29-30
- 3.4.3 归因30-32
- 4 实验二不同人称代词写作自传体记忆对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的影响32-38
- 4.1 实验目的32
- 4.2 实验方法32-35
- 4.2.1 实验设计32
- 4.2.2 实验被试32
- 4.2.3 实验材料32-33
- 4.2.4 实验程序33-35
- 4.3 实验结果35-37
- 4.3.1 情绪35
- 4.3.2 工作记忆广度35-36
- 4.3.3 归因36-37
- 4.4 讨论37-38
- 5 总讨论38-40
- 6 结论与展望40-42
- 6.1 结论40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40-42
- 6.2.1 研究不足40-41
- 6.2.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41-42
- 参考文献42-49
- 附录49-51
- 致谢51-52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荟中,郭晓微,姚敏;小学生字词识别与语言技能、工作记忆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2 朱晓斌,张积家;工作记忆与小学生文本产生、书写活动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3 吴文春;金志成;;视觉工作记忆存储机制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5期
4 李娜;;成人的工作记忆发展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4年06期
5 李宝芬,宋耀武;工作记忆与复杂认知活动的关系[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张晓莉;;语篇理解中的长时工作记忆[J];洛阳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7 郭春彦;;工作记忆: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8 白学军;臧传丽;王丽红;;推理与工作记忆[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9 方伟军;林杰才;金志成;;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10 潘毅;许百华;胡信奎;;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搜索中的作用[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模卫;李杰;高在峰;;客体复杂度影响工作记忆可存储的客体数目[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孙忠强;水仁德;;多客体运动方向的视觉工作记忆存储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杰;邵娜;;眼跳引起视觉工作记忆自动分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孙聪颖;郭凯;陶沙;;汉、英工作记忆关系的验证性因素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罗叶;徐展;;视觉客体工作记忆编码方式探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梁丽娜;王如彬;;关于工作记忆的综述报告[A];第十二届全国非线性振动暨第九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隋洁;孔繁森;;基于加工负载评估视空间工作记忆的提取能力[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8 刘荣;郭春彦;;儿童对新异客体和熟悉客体的工作记忆—事件相关电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沈模卫;高涛;王祺群;杨振奕;;客体进入视觉工作记忆的加工方式[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刘慧娟;曹宝龙;;小学生工作记忆资源分配策略的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曹继军 颜维琦;大脑工作记忆作用机制被发现[N];光明日报;2014年
2 周仁来 赵鑫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智力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刘莉;活动记忆让孩子更聪明[N];科技日报;2011年
4 记者段佳;活动记忆让孩子变得更聪明[N];大众科技报;2011年
5 ;“脑宇宙”能迸发出怎样的智慧能量?[N];文汇报;2014年
6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李德明 李贵芸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 刘昌;高级知识分子老来“聪明依旧”[N];中国医药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李婵;语言影响思维找到新证据[N];北京科技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宋育欣;谁动了青少年的睡眠[N];吉林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会娟;工作记忆中不同类型信息的相互转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建萍;工作记忆对注意的策略性导向作用[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晓光;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困难与优秀学生的工作记忆比较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婷;工作记忆负荷对无意注意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飞;不同特征图形在客体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机制[D];河南大学;2010年
6 何媛媛;负性情绪在不同难度的工作记忆任务中的自动化加工[D];西南大学;2010年
7 王小东;工作记忆对视觉搜索的引导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刘晓明;孤独症儿童工作记忆中的注意焦点转换[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婷;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杜瑞;烟碱及其与乌拉地尔联合给药对小鼠空间工作记忆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不同视角回忆和写作自传体记忆对情绪、工作记忆和归因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25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xinlixingwei/46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