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循化厅管理体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循化厅管理体制研究
【摘要】: 清政府作为一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政权,更为注重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在吸取历代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民族政策,为促进边疆经济文化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代循化厅所辖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毗邻而居或交错杂居之地,也是历代中央政府经略西北的重要地区,尤其是对于明清两代而言。因为,随着元代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循化地区的战略意义就愈发重要,不仅是内地与西藏联系的孔道,还是中原王朝统辖西藏与西北的重要基地。在民族关系纷繁复杂的今天,对清代循化厅的管理体制进行研究不仅有着很高的求真价值,而且对于民族政策的制定与民族问题的解决也有着宝贵的经验价值。 对于循化地区的治理,清政府跳出了传统的藩篱,一方面将其纳入国家正式行政体系,设同知、主簿等地方官员;另一方面又采用因俗而治的策略,任命当地的部族头目为土司、千百户等土官,赋予其一定政府统治下的自治权力。此外,为争取如火如荼蔓延开来的藏传佛教势力,清政府也默许了宗教权威力量在循化厅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占据一席之地。表面上看,清政府似乎掌控了整个局面,拥有绝对优势,实则不然。三种力量在对循化厅的管理中不断博弈,此消彼长,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土官虽大多由政府任命,实现了政府对各部落的有效管辖,但也从而分散了政府的权力。宗教本来只是政府借以教化安定蒙藏人民的,却也因此而削弱了自身的权威。权力分散的加剧使得政府只得依靠军事恫吓与镇压的强制力以维持其统治。换言之,部落权力是基础,无论是宗教权力还是政府权力,都要通过它才能发挥作用;宗教权力具备任何权力所无法媲美的魅力,虽然表面上要屈服于清政府而取得相应的合法性,甚或屈服于地方政府的强制力,而实际上,地方政府权力的正常运作还不得不仰仗它,否则就很难发挥其效能。 本文着力于对清代循化厅管理体制方面的研究,力求从一个新的角度去探讨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政策。笔者依据详实的史料与珍贵的档案材料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使正史与地方志材料相结合、史学理论与民族学理论相结合,以清代循化厅的管理体制中活跃的三种主要力量为切入点进行具体研究,以展现清朝在特殊民族地区的特殊民族政策。 放眼清代循化厅的管理体制,较之前代可谓是进步和更为成功的。虽然仍存在行政力软弱等诸多缺陷,但对于局势的稳定、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民族的融合、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等方面所起到的作用,都是值得称道的。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对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民族政策的制定,也同样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同样有着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清代 循化厅 管理体制 效能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3
- 0.1 关于清代循化厅的研究现状11-12
- 0.2 选题意义与结构安排12
- 0.3 资料与研究方法12-13
- 1 循化厅的设置13-23
- 1.1 明代对循化地区的经略13-15
- 1.2 清初对循化地区的统治策略15-16
- 1.3 罗卜藏丹津事件与循化厅的设置16-18
- 1.4 循化厅的政区及其归属18-20
- 1.5 循化厅的保卫与防御20-23
- 2 循化厅管理体制概述23-33
- 2.1 循化厅的职官设置23-25
- 2.1.1 同知23-24
- 2.1.2 主簿24
- 2.1.3 儒学训导24-25
- 2.2 因俗而治的管理体制25-29
- 2.2.1 土司制度25-26
- 2.2.2 千百户制度26-27
- 2.2.3 歇家制度27-29
- 2.3 宗教的权威管辖29-33
- 2.3.1 政教合一制29-30
- 2.3.2 清代循化厅政教合一制的类型划分30-33
- 3 循化厅社会管理体制效能分析33-41
- 3.1 政府行为的强制力效能33-35
- 3.2 土官的管理效能35-38
- 3.2.1 土司、千百户制度对族群的笼络与分化35-37
- 3.2.2 歇家制度对贸易的垄断37-38
- 3.3 宗教权威的教化与统辖效能38-41
- 3.3.1 宗教权威的感召与教化38-39
- 3.3.2 宗教权威对所属部落的统辖39-41
- 结束语41-43
- 参考文献43-50
- 致谢50-51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尊;;清代盛京大凌河马厂兴废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何锡彭;;关于清代的美术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3 张颖华;;清代自然灾害危机应对策略研究[J];求索;2011年06期
4 刘文鹏;;清代科道“风闻奏事”权力的弱化及其政治影响[J];中州学刊;2011年04期
5 张世友;;清代乌江流域的移民活动及其对民族关系的影响[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高晓波;;清代安多民族聚居区的政区设置变化及其原因[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任玉雪;;论清代东北地区的厅[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03期
8 陈二峰;;清代湖北汉水流域的民间信仰[J];江汉论坛;2011年09期
9 罗道福;;刍议清代赣南的早期工业化[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张光宇;;清代山东移民黑龙江述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燕洁;万芳;;清代中西医汇通丛书研究初探[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卢银兰;;清代广东番禺人陈璞与中医[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七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蔡克荣;;清代书院的经费运作[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4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刚;;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两时段县级赋税GIS[A];第四届海峡两岸GIS发展研讨会暨中国GIS协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徐晓光;;改土归流中的一场典型诉讼事件——从清末四川茂州羌民控告土司案件看民族地区的诉讼与司法[A];民族法学评论(第6卷·2008年)[C];2008年
6 萧凌波;;清代东蒙地区对华北平原水旱灾害异地响应方式变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张民服;;试论清代中原经贸业的发展[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10 赵金皎;;清帝陵中风格独特的慕陵[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五辑 下)[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一树;清代“大观园”宏琳厝[N];中国旅游报;2000年
2 陕西 罗世广;偶得清代宫钱[N];中国商报;2002年
3 来新夏(作者为南开大学教授);清代一部反邪教的书谈《破邪详辨》[N];北京日报;2001年
4 曾长新;清代温州航运业[N];中国水运报;2001年
5 李忠;清代吸烟第一人[N];中国档案报;2001年
6 古召;清代琢砚名家——顾二娘[N];中国档案报;2000年
7 刘竹岚;清代的鸦片税票[N];中国商报;2001年
8 周一谋;清代对人瑞有奖励[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徐永鹏;清代私塾六种书[N];中国商报;2002年
10 汪亓;以图叙史[N];中国文物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金燕;清代文言小说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2 周t ;清代广东盐业与地方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3 刘晓U,
本文编号:1121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2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