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苏皖地区耕地数据网格化处理及精度对比

发布时间:2017-11-02 07:25

  本文关键词:清代中期苏皖地区耕地数据网格化处理及精度对比


  更多相关文章: 土地利用 网格化 精度对比 苏皖地区 清代中期


【摘要】:格点化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是进行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模拟的基础。本文基于苏皖地区耕地垦殖倾向,分别采用清代中期苏皖地区省域及县域耕地数据进行网格化降尺度处理,分配至10 km×10 km的网格中,并将两种分配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来定量探讨数据的空间范围大小对格点化数据的精度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用苏皖省域耕地数据和县域耕地数据模拟的网格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差异率为16.61%。相对差异率较小(-10%~10%)的网格有24.55%,较大(70%或-70%)的网格有13.3%,主要存在于洪泽湖流域及苏北北部沿江平原(黄河改道前入海口处)。2苏皖地区清代中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耕地垦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苏南平原地区的太仓市和昆山市北部,苏皖西北部的砀山县、丰县和沛县,垦殖率均在80%以上;而苏北北部旧黄河入海口、洪泽湖流域、太湖流域及安徽南部山区丘陵地区垦殖率较低,多在10%左右。31735年耕地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100 m,坡度≤2°的地区。到1980s时,不同坡度下的垦殖率有较大增加。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土地利用 网格化 精度对比 苏皖地区 清代中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56) 中国科学院科技专项(XDA05080102)
【分类号】:F301;P208;K249
【正文快照】: 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1引言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定量评估模拟全球气候变化需要具有准确空间属性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Ramankutty et al,1999)。尽管遥感技术的应用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为,张平宇,宋玉祥;清代东北地区土地开发及其动因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2 林珊珊;郑景云;何凡能;;中国传统农区历史耕地数据网格化方法[J];地理学报;2008年01期

3 何凡能;李士成;张学珍;;北宋中期耕地面积及其空间分布格局重建[J];地理学报;2011年11期

4 张家诚;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初探[J];地理研究;1982年02期

5 何凡能,田砚宇,葛全胜;清代关中地区土地垦殖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6期

6 李柯;何凡能;张学珍;;基于MODIS数据网格化重建历史耕地空间分布的方法——以清代云南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1年12期

7 郑景云;林珊珊;何凡能;;Recent Progress in Studies on Land Cover Change and Its Regional Climatic Effects over China during Historical Times[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9年04期

8 王庆,陈吉余;洪泽湖和淮河入洪泽湖河口的形成与演化[J];湖泊科学;1999年03期

9 何凡能;李士成;张学珍;葛全胜;戴君虎;;中国传统农区过去300年耕地重建结果的对比分析[J];地理学报;2012年09期

10 李士成;何凡能;陈屹松;;清代西南地区耕地空间格局网格化重建[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张青瑶;清代晋北地区土地利用及驱动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全霞;;古代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及其变迁对食品生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7期

2 雷战波;杜浩文;;中国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及模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3 王鑫宏;;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述评[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8期

4 徐涛;;抗战后期四川农村经济发展衰退原因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1期

5 徐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及其对四川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6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张莹;;唐宋时期西部环境的变迁[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李秀莲;;浅谈清末东北地区粮豆贸易与社会的变革[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郝庆合;殷毅;;京张铁路与天津近代物流[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王怀念;;北京市昌平区大比例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J];北京测绘;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雄生;;适应和改造:中国传统农学中的“天人关系”略论[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马鸿谟;;近代中国城乡经济改组初探[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3 张景岳;;北洋政府时期的人口变动与社会经济[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4 王方中;;1927~1937年间的中国对外贸易[A];近代中国(第三辑)[C];1993年

5 潘洵;杨光彦;;抗战时期西南地区农村的社会变迁[A];“20世纪中国社会史与社会变迁”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1997年

6 曹丽娟;张冬峰;张勇;高学杰;董文杰;;中国当代土地利用变化对黄河流域径流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7 董家华;;生态城市土地利用对水气的影响及规划调控[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8 王宝卿;;我国粮食产量变化及其原因分析[A];2013山东省农业历史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王玉茹;;中国近代的经济增长和中长周期波动[A];经济学(季刊)第4卷第2期(总第15期)[C];2005年

10 黄正林;;农贷与甘肃农村经济的复苏(1935—1945)[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福美;清代沿海贸易与天津商业的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2 程方;清代山东农业发展与民生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郑晶;低碳经济视野下的农地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崔英杰;江淮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张永帅;近代云南的开埠与口岸贸易研究(1889-1937)[D];复旦大学;2011年

8 张少筠;民国福建永佃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魏鹏;战争与环境[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蔡胜;舆论视野中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亮;刘禹;宋惠明;李强;蔡秋芳;杨银科;孙军艳;;山西芦芽山地区树木年轮记录的1676 AD以来5~7月温度变化[J];冰川冻土;2006年03期

2 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朱利凯;蒙吉军;刘洋;周平;;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刘高勇;;论清代田宅“活卖”契约的性质——与“典”契的比较[J];比较法研究;2008年06期

5 叶瑜;方修琦;张学珍;曾早早;;过去300年东北地区林地和草地覆盖变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6 顾诚;卫所制度在清代的变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7 余也非;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3期

8 马崇鑫;明代鱼鳞图册及清代《南溪山刘仙岩形胜全图》评介[J];地图;1998年04期

9 刘盛和 ,鲁奇;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范围和主要内容[J];地理译报;1996年03期

10 潘志强,刘高焕;面插值的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新卫;陈百明;汪权方;;国内LUCC研究进展综述[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史建云;;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几个问题[A];华北乡村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侯甬坚;;雍正末年陕境黄土高原民、屯土地数字试解[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阎建忠;张镱锂;朱会义;摆万奇;刘燕华;;生计方式演变——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研究的新视角[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崇旺;明清时期自然灾害与江淮地区社会经济的互动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2 张慧芝;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4 傅辉;明以来河南土地利用变化与人文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王晗;人口变动、土地利用和环境变化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毛子龙;1890~2029年白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土壤碳库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煜达;;清代中期云南铜矿分布变迁与驱动力分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帆;;清代中期文化学术的总体走向与理学的命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云波 醴兰;从隐患到危机[N];吉林日报;2004年

2 元 尚;竹编屏风得之不易[N];中国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守红;清代中期湘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史国栋;清代中期婚姻终止的法律规定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娜;清代中期隶书艺术美研究[D];渤海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30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30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