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两次变法之间的北宋政治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3 08:19
本文关键词:从庆历新政到熙宁变法——两次变法之间的北宋政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财政危机;保守政治;改革主张
【摘要】: 本文通过对庆历新政后到熙宁变法前二十四年间(1045——1068)基本经 济、政治状况的分析,,从总体上突现了这一时期的政治现状与特色:首先,熙宁 变法前的这一时期,虽号称“治平之世”,但是百余年来宋朝积贫积弱的局势, 继续其恶性发展,有增无减。保守派在政治中占居了优势,他们以“朋党论”为 武器,继续对改革派进行压制、打击;庆历新政时期的改革派中的一些重要人 物如韩琦、富弼虽于嘉yP治平时重新登台执政,却转而同他们过去反对过的保 守派一样,因循守旧,毫无作为。由此而形成的保守政治与积贫积弱的社会现 实发生尖锐的矛盾。其次,危机四伏的客观现实与无所事事的保守政治引起 了广大士大夫的不安与不满。他们感觉到已经不能按照旧来生活样式因循下 去,因而纷纷提出了各自的改革要求。客观形势需要改革,而广大士大夫在主 观上也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这种主客观因素的结合,构成了嘉yP治平之世这 一“合变时节”。第三,士大夫们提出的广泛的改革要求中,概括起来,可区分 为三种类型:一是苏轼主张人治而不主张变法,二是司马光主张在遵守祖宗成 宪的基础上进行局部的改革,三是王安石坚决主张变革法度。揆诸当时形势, 亦只有按照王安石全面变革的主张,才能缓解宋初百年来积贫积弱的局势。 王安石的主张既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王安石本人又是士大夫中最负盛望的 人物,因而改革不能不落在王安石的肩上。但是,从改革要求中存在的重大分 歧来看,王安石虽肩负了改革的历史使命,但改革却并不能够在一帆风顺中进 行。 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通过对宋仁宗中后期以来财政危机的状况及其原 因的分析,说明导致危机的根源在于严重的土地兼并。而仁宗朝缓解危机的 措施均以失败告终,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更为加剧,积贫积弱的局势继续其恶性 发展。第二章对宋仁宗庆历以后到熙宁变法前这二十四年间的政治状况进行 了分析,指出庆历新政失败后,保守派重新上台执政,不遗余力压制打击改革 派;政治环境及经济地位的变化也促使此前的改革派,如韩琦、富弼等人发生 了由积极改革向因循保守的转化。第三章,分析了保守、沉寂中所蕴育的“变 革”的因素。这种变革是一种继承,同时也具有了新的内容。“变”既包括变革 主张,也包括局部的实践,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为此后的熙宁变法准备了条 件。第四章,具体分析了各派政治力量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与主张,指出其间既 存在变与不变的不同态度,亦提出了开源与节流的不同改革方式。由此说明 了此后的变法与反变法的矛盾、冲突也已在这一时期蕴育。
【关键词】:财政危机;保守政治;改革主张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K244
【目录】:
- 序言6-8
- 第1章 宋仁宗朝财政危机的状况及缓解危机的措施8-17
- 1.1 宋仁宗朝财政危机的状况8-10
- 1.2 导致财政危机的原因之一及其改革措施——冗兵之费及仁宗朝的裁军10-12
- 1.3 缓解危机的措施——仁宗朝的均田及其失败12-15
- 1.4 危机造成的必然结果:加重对农民剥削15-17
- 第2章 庆历新政后的政治状况17-28
- 2.1 庆历新政后政治上重新陷入保守19-23
- 2.2 庆历新政时期的改革派重新上台——嘉yP、治平之治23-28
- 第3章 庆历新政的影响及变法改革要求的新发展28-40
- 3.1 庆历新政的影响28-30
- 3.2 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改革声浪30-32
- 3.3 局部的变法实践32-36
- 3.4 改革的重要因素:关于人才问题的争论36-40
- 第4章 各派政治力量对现实政治的态度与主张40-55
- 4.1 要不要变法的不同态度40-46
- 4.2 解决危机的不同途径:开源与节流46-51
- 4.3 针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与改革意见51-55
- 结语55-57
- 参考书目57-5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磊;宋代《会计录》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李婉婷;富弼与北宋中后期政治[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35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135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