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变与传承——秦汉时期“伏日”考论
本文关键词: 伏日 择伏 伏闭门 变迁 出处:《古代文明》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伏日"的习俗有古老的渊源,秦德公"初伏"仅指秦国第一次举行祭祀活动。作为节令的"伏日",专指"初伏"那一天;"三伏"的具体时间受到夏至、立秋的日期和其所在"庚日"与夏至、立秋之时间间隔的影响,每年均不固定。《后汉书》所记"初令尽闭门"与《二年律令》所载"伏闭门"并不矛盾,前者只是汉和帝在执政期间初次施行。虽然在汉初和东汉都有"伏闭门"的习俗,但前者是当时政治环境与人口控制政策的产物,而后者则主要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
[Abstract]:The custom of "Fu Day" has an ancient origin. The "initial Fu" of Qin Degong only refers to the first sacrificial ceremony held in the State of Qin. As a festival, "Fu Day" refers specifically to the day of "initial Fu"; The specific time of "three volts" is influenced by the dates of the Summer Solstice, the Beginning of Autumn and the time interval between the Summer Solstice and the Summer Solstice. It is not fixed every year. The "initial order is closed" recorded in "the later Han Dynasty" is not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closed door" contained in the "Law of the second year". The former was first implemented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Emperor. Although there was the custom of "hiding behind closed doors" in the early Han Dynasty and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former was the product of th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control policy at that time. The latter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five elements of Yin and Yang.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分类号】:K232
【正文快照】: “伏日”在秦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节令,可是传世文献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却着墨不多。目前学界除了根据有限的史料进行综合性的概述外,1很少有专题性的研究。“伏日”日期的选择尽管在传世文献中有很明确的记录,但新出土材料中也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这无疑为印证“择伏”的准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彦辉;;关于《二年律令》年代及性质的几个问题[J];古代文明;2012年01期
2 王彦辉;;《二年律令·户律》与高祖五年诏书的关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梦家;;汉简年f票硇餥J];考古学报;1965年02期
4 蔡万进;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所载汉代气象资料[J];历史研究;2002年04期
5 宋杰;《元延二年日记》所反映的汉代郡吏生活[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3期
6 唐嘉弘;简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祭及其源流——先秦原始宗教新探之一[J];齐鲁学刊;198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彪,龚传胜,侯荫云;中国历史四维时标网络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张睿;;从《四民月令》看汉代宗族的日常生活[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2期
3 王伟;陈烁;;《楚辞》研究:功夫在书外——以《楚辞》文献研究为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赵益;;《汉志·数术略》考释证补(下)[J];古典文献研究;2005年00期
5 任f ;;王守仁平定宁王宸濠叛乱三次献俘行迹考略——从故宫博物院藏王守仁书《铜陵观铁船歌》说起[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01期
6 张艳玲;;汉代官吏休假制度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7 吕传益;;用天文方法校勘史料举隅[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张继海;;汉魏时期的都亭与城市交通[J];北大史学;2005年00期
9 张信通;;秦代的“闾左”考辨[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10 武家璧;;曾侯乙墓漆书“日辰于维”天象考[J];江汉考古;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2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朱磊;中国古代北斗信仰的考古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周启梁;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法制演变考[D];重庆大学;2011年
5 刘洋;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D];浙江大学;2004年
6 许洁;明清时期西式天文测时仪器的传入及其影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传军;歌谣俗语与两汉魏晋南北朝社会[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光华;简帛禁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杨江涛;中国传统节日的美学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10 杜宗才;汉代道家生态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2 尉程炜;《古谣谚》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梁允华;论汉代的酒风[D];郑州大学;2011年
4 黄浩;“二月二”传统节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0年
5 马相金;历史地理视角下的中国酒业经济及酒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思佟;刘邦集团军功爵制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清;枣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8 王璐;汉代月令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俊青;秦汉女性经济生产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安平;汉代病免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耀钧;阎频;;江陵张家山汉墓的年代及相关问题[J];考古;1985年12期
2 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J];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3 李振宏;萧何“作律九章”说质疑[J];历史研究;2005年03期
4 王伟;;论汉律[J];历史研究;2007年03期
5 张忠炜;;《二年律令》年代问题研究[J];历史研究;2008年03期
6 高敏;《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年律令》中诸律的制作年代试探[J];史学月刊;2003年09期
7 院文清;;江陵张家山两座汉墓出土大批竹简[J];文物;1992年09期
8 王宁;;也谈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颁行年代[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陈苏镇;汉初王国制度考述[J];中国史研究;2004年03期
10 杨振红;;从《二年律令》的性质看汉代法典的编纂修订与律令关系[J];中国史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吉和;秦汉时期羌族的内徙与经济社会的变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张志忠;;大同古城的历史变迁[J];晋阳学刊;2008年02期
3 冯建勇;;秦汉时期的云南西部疆域变迁[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冯建勇;;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的确立[J];大理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5 王雪岩;略论秦汉时期的云阳[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牛廷伟;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的历史考察[J];固原师专学报;2005年02期
7 曹峻;;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中宗教信仰的变迁[J];学术月刊;2007年07期
8 马志伟;;恭城平地瑶吹笙挞鼓的起源与变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9 黄立志;李学刚;;古郡县名称“渔阳”及区划考[J];中国地名;2009年05期
10 唐明明;;商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下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欢玉;雷磊;;秦汉时期湖湘妇科起源[A];第十一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长峰;;所谓“藕心钱”是秦汉时期的符信[A];西部金融·钱币研究——2008陕西省钱币学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李庆真;;从“村落”到“村”:解读一个变迁中的村庄[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刘朝晖;;秦汉时期闽越的社会形态[A];探索福建文化重要源头的闽越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高永久;刘庸;;西北民族地区城市社区变迁研究[A];第七次全国民族理论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李予军;;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城市化发展与语言的变迁[A];第二届城市科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李霞;;我院近几年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布及耐药变迁[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花溪;王元楣;;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变迁[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范允行;李明华;;论中国环境政策的变迁[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白芳;;论秦汉时期“万岁”的社会内涵[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遗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兵 本报通讯员 胡松涛;老商场的变迁[N];中国石油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冯建伟 陈四化;东十里铺村的变迁[N];农民日报;2001年
3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 王国刚;百年金融 世纪变迁[N];中国证券报;2000年
4 连俊 王若竹;行的变迁[N];经济日报;2002年
5 谢然浩;住的变迁[N];经济日报;2002年
6 本报记者 赵平 实习生 夏佳;综艺变迁[N];中国经营报;2002年
7 新华社记者 程义峰;从口号变迁看社会进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8 本报记者 石玉;拜祖背后的商业逻辑[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9 记者 肖志元;四部门检查城区文明祭祀情况[N];广元日报;2007年
10 文明;清明节期间我市开展文明祭祀活动[N];邯郸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捷;秦汉时期财政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玲;秦汉关隘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崔锐;秦汉时期的女性观[D];西北大学;2003年
4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吴俊;秦汉时期广西地区汉文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李冬梅;论中国现代普通高校体育制度的变迁[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7 黄丽;湖南维吾尔族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调适[D];兰州大学;2008年
8 蒋晓春;三峡地区秦汉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9 廉高波;中国农村经济组织:模式、变迁与创新[D];西北大学;2005年
10 纪琼骁;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D];武汉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宏恩;秦汉时期的社会教育[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超;秦汉时期的丧葬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孔永红;出土印玺所见秦汉的官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刘洋;秦汉豪强地主犯罪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爱清;秦汉里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娄国领;秦汉圣人观探析[D];河南大学;2009年
7 周敬阳;论秦汉时期岭南海上丝绸之路的三大始发港[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骥;政治控制视角下的秦汉身份继承制度[D];河南大学;2011年
9 张万军;秦汉时期刑事连坐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10 张晓武;河西地区回族社区变迁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676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67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