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忠烈、遗民群体及其精神价值
本文关键词: 明忠烈 明遗民 精神价值 当代启示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明遗民是指时空层面已由明入清、却因情感归属和心理认同始终指向明朝而拒应清朝科举、拒仕清朝的士人。明遗民与明忠烈的区别在于生死大限,但两者面临山陵之变皆能"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忠烈悲壮的死和遗民艰难的生昭示着共同的精神价值:对国族的忠诚、面对强权的独立意志、对儒者人格理想的坚守。作为真实存在过的历史,他们也为当今社会培育国民的国族认同提供了优秀的范本,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又提示了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新角度。
[Abstract]:The Ming Dynasty survivors are the scholars who refused to accept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ir emotional attribution and psychological identit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ing survivors and the Ming loyal martyrs lies in the great limit of life and death. But both of them face the change of mountain mausoleum can "not lower their will, do not humiliate their body". The tragic death of the loyal martyrs and the hard life of the bereaved people reveal the common spiritual value: loyalty to the nation and independent will to face the power. As a real existence of history, they also provide an excellent mode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oday's society.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idea for cultivating and practic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suggests a new angle of exploring and utilizi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昭阳李氏家族文化文学研究》(CXZZ12-088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8
【正文快照】: 忠烈、遗民、非遗民是基于江山易主的巨变而被历史这面铁筛分拣遴选的三个群体。面对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个人如何立身处世,主要凭一己意志和选择。明清之际诸多忠烈、遗民作为历史的标本折射出颇为耀眼的价值光芒,值得后人探讨借鉴。一、明忠烈与遗民的分野与内涵从出自清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赵克生;明代私阉之禁[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3 朱德军;“民本”思想与儒家“民主”精神的历史演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4 罗亚男;;清初徽州遗民诗人概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黄治音;;“梅村体”的形成源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刘光明;;《颜氏家训》中的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苏亦工;;公正及公益的动力——从《未能信录》看儒家思想对清代地方官行使公共职能的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8 贾海生;论不其簋铭中的伯氏即南仲[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9 陈彦辉;;春秋时代关注辞令原因探析[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10 王红霞;;子夏生平考述[J];北方论丛;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2 林炊利;;教化欲望~*的悲剧——李贽的教育话语抗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熹;;明代庶民服饰研究[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4 陈忠义;何新所;;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季芳桐;;论王岱舆对于回汉习俗之沟通[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利云;宋元之际词坛格局及词人群体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陈大利;《华山碑》与清代碑学[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丽丽;清代科举与诗歌[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10 李贞;清代至民初“虞初”系列选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飞;陈维崧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韩志;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4 陈宏;福建清代女诗人薛绍徽思想与诗词创作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郭云;黄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丽;郭曾p樠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繁;杨浚及其著述与交游考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苏秋红;郭柏苍及其诗文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鹏;黎士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定芳;;明遗民的群体身份认同与群体聚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刘红娟;;明代遗民立场的嬗替——以归庄为个案[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3 段丽惠;;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科第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诸伟奇;;白石高歌自饭牛——黄生的气节操守[J];徽学;2010年00期
5 姚虹;;明遗民文集折射的儒家文化[J];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02期
6 方良;;论明遗民之典范及警世意义[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孔定芳;;论清圣祖的遗民策略——以“博学鸿儒科”为考察中心[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理氛围[J];历史档案;2004年04期
9 李圣华;王士y浻朊饕琶窠挥问录?悸踇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彭鲜红;明遗民朱舜水儒学精神阐释[J];求索;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宁生;;《皇明遗民传》朱文瑜传辨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2 韦祖辉;;明遗民东渡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3 南炳文;;明朝遗民李世熊生平事迹五考[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4 任道斌;;浙江明遗民渡日画家活动研究[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5 姚蓉;;略论明清易代之际“弃诸生”现象[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6 若亚;;《明史研究专刊》第十三期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7 徐江;;盛名累清节 悲吟诉长恨——吴梅村命运悲剧心灵悲剧论略[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8 秦蓁;;从归庄佚文辑,
本文编号:1482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48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