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望远镜第一人薄珏及其与西学关系之考辩
本文选题:薄珏 切入点:望远镜 出处:《史林》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对我国制造望远镜第一人薄珏其人其学进行了研究。首先尝试厘清望远镜在明末的传播脉络,认为郑仲夔所载挟望远镜游南州的"某道人"应为初入中国的汤若望,并将第一架望远镜传入中国时间判为1622年。其次,对薄珏生平重新加以梳理,认为薄珏在科技方面的学问受西学影响很大,其实为明季望远镜之学由官方向民间流播的过渡人物。依据新发现史料,薄珏制造望远镜是受到了汤若望《交食历指》一书的直接影响,并受汤氏《远镜说》一书的间接甚或直接的影响,其对西方的光学知识又有所发展而创制开普勒式望远镜。另外,薄珏的大量天文著作的撰写受到了《崇祯历书》和《寰有诠》等浸染,其内容相当一部分是由西学衍发而来。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study of Bo Jue, the first man who made telescopes in China. Firstly, the author tries to clarify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telescop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thinks that the "Taoist" carrying binoculars carried by Zheng Zhongkui in Nanzhou should be Tang Ruowang who first entered China. The first telescope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on 1622. Secondly, the life of Bo Jue was rearranged, and he thought that his knowled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s greatly influenced by Western learning. In fact, it is a transitional figure in the study of the Ming Dynasty Telescope from the official to the private. According to the newly discovered historical data, Bo Jue's telescope was directly influenced by Tang Ruowang's "Jiaoshi Calendar". And by the indirect or even direct influence of Tong's Theory of distant Mirror, it developed optical knowledge in the West and created Kepler telescopes. The writing of many astronomical works by Bo Jue was influenced by Chongzhen Calendar and Atlanto Anthropology.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一般项目(07JA751014) 上海市高校(第二期)创新团队项目“中外文学关系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项目资助
【分类号】:K248.3;TH7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中国古代火炮射程初探[J];大自然探索;1986年03期
2 朱家惚;《崇祯历书》与《新法历书》[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4期
3 赵栓林;关于《远镜说》和《交食历指》中的望远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4年03期
4 戴念祖,常悦;明清之际汤若望的窥筒远镜[J];物理;2002年05期
5 王川;西洋望远镜与阮元望月歌[J];学术研究;2000年04期
6 江晓原;;关于望远镜的一条史料[J];中国科技史料;1990年04期
7 张柏春;明末欧洲式天文仪器的试制与使用[J];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01期
8 石云里;宋兵;;王应遴与《经天该》关系的新线索[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6年03期
9 武家璧;;“荧惑守心”问题之我见[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9年01期
10 王士平,刘恒亮,李志军;薄珏及其“千里镜”[J];中国科技史料;199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元;;再析高丽古代天文记录的现代解读[J];安徽史学;2012年02期
2 方潇;;“作为法律资源的天空”——天学视野下君权制约和秩序构建的法律意义[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3 王瑜;;阮元学术思想生成探源[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4 杜升云;;苏州石刻天文图恒星位置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5 王洪鹏;;浅谈小孔成像科普展览的背景知识[J];博物馆研究;2012年01期
6 樊军辉;葛彬;杨江河;;浅谈明清传教士传播天文知识的贡献及其局限性[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崔一楠;关云书;;占星术对十六国北朝军事的影响[J];船山学刊;2011年02期
8 杨军昌,段艳丽;中国早期阳燧的几个问题[J];东南文化;2000年08期
9 曾新宇;;《小罅光景》实验对“几何不清晰度”原理的科学分析[J];福建质量信息;2008年06期
10 唐玄之;中国古代光学家(中)──赵友钦和孙云球[J];工科物理;199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亮;明代历法的计算机模拟分析与综合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左建;士与礼—春秋知识阶层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李虹;死与重生:汉代墓葬信仰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汪小虎;明代颁历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李辉;汉译佛经中的宿曜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学;2004年
7 白欣;西学传入之初的中日测量术[D];西北大学;2006年
8 甄鹏;清朝道士李明彻及其科学成就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韩吉绍;知识断裂与技术转移[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袁定坤;明清科技图书编撰出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茹靓靓;明末清初天主教徒李天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琨;从清初“历狱”事件看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D];兰州大学;2011年
3 陈阳;伽利略与中国[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田锋;伽利略天文学成就在中国的传播[D];东华大学;2012年
5 白欣;明清重心知识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6 胥志强;择日:时间与生命形式[D];山东大学;2006年
7 孙丽华;汤若望在华人际关系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张中鹏;许之渐与“康熙历狱”[D];暨南大学;2007年
9 李晓红;基于学生多元智能的中学物理差异教学设计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10 胡开泰;《崇祯历书》的数学和天文学基础[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栓林;关于《远镜说》和《交食历指》中的望远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4年03期
2 刘次沅,窦忠,庄威风;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8年01期
3 刘次沅,刘瑞;崇祯实录及长编中的天文资料[J];陕西天文台台刊;1998年02期
4 刘次沅;;中国古代常规日食记录的整理分析[J];时间频率学报;2006年02期
5 戴念祖,常悦;明清之际汤若望的窥筒远镜[J];物理;2002年05期
6 彭林;从《畴人传》看中西文化冲突中的阮元[J];学术月刊;1998年05期
7 郭永芳;;清初章回小说《十二楼》中的一份珍贵光学史料[J];中国科技史料;1988年02期
8 石云里;;中国人借助望远镜绘制的第一幅月面图[J];中国科技史料;1991年04期
9 张柏春;明末欧洲式天文仪器的试制与使用[J];中国科技史料;2000年01期
10 吕凌峰,石云里;明末历争中交食测验精度之研究[J];中国科技史料;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骅铃;;望远镜的色再现性[J];应用光学;1982年03期
2 ;科技珍闻四则[J];世界博览;1997年11期
3 颜严;消除译码偏差的望远镜系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5期
4 郑开陵;;美国M19军用双目望远镜的研究和生产[J];现代兵器;1982年03期
5 魏顺根;185雷达标校测量电视定线望远镜的校调[J];光子学报;1988年01期
6 任志文;连续变倍双筒望远镜的误差分析[J];光学技术;1994年03期
7 周武;历经磨难的“哈勃”望远镜[J];知识就是力量;1994年03期
8 С.Н.Корешев ,李蓉芳;全息衍射结构用于多孔径光学望远镜系统的定相监测[J];光机电信息;1994年07期
9 R.BarryJohnson,李玲;对现行前视红外系统改型的5.5X望远镜的设计、制备和测试[J];红外;1994年01期
10 马品仲;对我国天文望远镜发展战略的建议[J];大自然探索;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巩岩;;空间极紫外成像望远镜及其检测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曹召良;穆全全;胡立发;彭增辉;刘永刚;宣丽;;600mm望远镜液晶自适应系统成像光路设计[A];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吉林省第五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王柱生;谭继廉;肖国青;李占奎;高萍;张宏斌;鲍志勤;卢子伟;李龙才;张玲;徐树威;郭应祥;谢元祥;;全耗尽Au-Si面垒型带电粒子望远镜的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刘忠;;环形干涉望远镜及其关键技术[A];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首届云南省科协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银柱;;移动式契伦科夫望远镜设计[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6 王国民;;中国SONG望远镜介绍[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7 陈锷云;孙力;陈晓民;;两用镜[A];2010年西部光子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8 吴枚;陈勇;张童;;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部件的力学实验及讨论[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9 邹志刚;;水准仪竖轴运转误差与竖轴装置误差的检定新方法[A];2000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10 陈志高;傅辉清;;JSJ检验仪竖直标准角的调整及误差分析[A];2000年全国测绘仪器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霞;南极望远镜新发现三个星系团[N];科技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甘勃;望远镜走过400年探空之路[N];大众科技报;2008年
3 记者 杜华斌;加液体望远镜研制取得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4 钮卫星;望远镜,什么时候的发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记者 齐芳;我国建成世界上口径最大的大视场望远镜[N];光明日报;2009年
6 大连 孔宪平 崔越 吕彦明;观光望远镜电路的改进[N];电子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黄永明;望远镜的荣耀与历史遗憾[N];南方周末;2009年
8 田光;南京天光所“大口径主动光学实验望远镜装置”项目[N];江苏科技报;2006年
9 卞毓麟 苏定强;望远镜400年 改变人类宇宙观[N];四川科技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任荃;国产望远镜诞生“世界冠军”[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波;空间极紫外太阳望远镜光学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3年
2 冯树龙;地基望远镜力学、温度场特性对光学性能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3 任间;SSS选星算法研究及小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黄鲲;LAMOST观测控制与数据获取系统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5 许晓慧;基于PZT厚膜的MEMS微变形镜[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虎;WS832分光数码望远镜光学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2 秦伟;线阵CCD在1米红外太阳望远镜光电导行系统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3 王金明;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高能电子学系统可靠性分析[D];清华大学;2010年
4 缪增华;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结构动力及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04年
5 贾明;手持稳像望远镜系统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6 蔡灿;小型望远镜防抖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7 朱丹丹;基于单神经元的望远镜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8 韦卡宁;2.4m望远镜远程观测系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9 柳光乾;云台红外太阳望远镜驱动控制系统仿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4年
10 李岷;CCD光电自准直测量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800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80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