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进士林乐知的教育思想发微

发布时间:2018-03-07 20:53

  本文选题:林乐知 切入点:科举 出处:《兰台世界》2013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清代进士林乐知,作为一个受中西方文化影响都很深的人,他的教育思想有着独特的地方。对林乐知教育思想各个方面的探究,能更深刻地认识其思想在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Abstract]:Lin Lezhi, a scholar in the Qing Dynasty, as a person deep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has a unique place in his educational thought.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ole of his idea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moderniz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
【分类号】:K249;G529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齐慧敏;林乐知的教育文化观及在华主要活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卢明玉;;林乐知对中国文化的适应和影响[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刘芳;;林乐知与中国妇女问题——以《万国公报》为中心的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常贵环;林乐知与《上海新报》[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丽丽;林乐知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显超;中国近代教会小学研究(1840-1937)[D];西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洪成;近代中国教会中学课程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2期

2 王伦信;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与基督教教育策略的调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3 胡卫清;美国监理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年02期

4 顾卫星;晚清传教士关于教会学校英语教学的争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卢红飚;近代教会学校的儒学教育[J];教育评论;1998年05期

6 李喜所;林乐知在华的文化活动[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梦婉;;魏晋时期女子教育的典型性及其影响[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年02期

2 严春华;;承继与新变:社会转型中的中唐女子教育[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朱亦松;一个研究社会学的立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34年01期

4 ;元代的科举[J];阴山学刊;1989年02期

5 王兴亚;关于明代科举制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州学刊;1990年04期

6 杨金荣;潜邸侍臣与元代的“二期儒治”[J];江汉论坛;1998年08期

7 王天平;北宋时期惩戒科举舞弊的法规措施及借鉴[J];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04期

8 石静;略论北宋的科举改革[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9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宗韵;明代人才选拔制度的特点及利弊[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晗;;明代的新仕宦阶级,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关系及其生活[A];明史研究论丛(第五辑)[C];1991年

2 郭培贵;;明史选举志考论[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晁中辰;陈风路;;明代的武举制度[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4 朱树森;;试论明清晋江儒商传统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的互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善军;;宋代世家大族的起家和主要类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6 商传;;元末明初的学风[A];明史研究论丛(第七辑)[C];2007年

7 许庆如;;二十世纪以来清代义学研究综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张一平;;唐代官学教育向私相授学的分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浦巍;;浅谈徐霞客对民间教育的关心[A];徐霞客逝世360周年纪念活动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希清;;宋代科举省试制度述论[A];宋史研究论文集第十辑——中国宋史研究会第十届年会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清焯;明清科举趣闻[N];中国档案报;2000年

2 ;科举钩沉[N];信息时报;2000年

3 向敬之;图文中审视明代科举[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郭汉文;延庆县发现李鸿章科举文章[N];中国档案报;2004年

5 书评人 向敬之;重新认识明代科举利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6 梁建国;北宋开封与科举[N];团结报;2010年

7 朱亚非;明代科举文献的研究意义[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山东莒县二中 崔维友;科举孕育盛唐气象[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复旦大学 邹振环;125年前,,林乐知开办中西书院[N];社会科学报;2006年

10 游彪;宋朝的“平民”状元[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金星;《清代xC卷集成》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邱进春;明代江西进士考证[D];浙江大学;2006年

3 周春健;元代四书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宇;永嘉学派与南宋温州区域文化的进展[D];浙江大学;2005年

5 宗韵;明代家族上行流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盛险峰;五代典章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10 杨文新;宋代市舶司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楠;陈继儒——晚明士风的一项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邓文博;唐宋女子教育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佳;明清女子教育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谢倩;汉代女子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5 栗志亮;唐代女子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茜;清代文字狱案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7 周慧;明代的科举与社会流动[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余静;唐代河南元氏家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杨华文;明朝回避制度述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任立轻;宋代河内向氏家族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809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809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fd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