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看唐代长安牡丹文化的形成

发布时间:2018-03-10 07:38

  本文选题:唐诗 切入点:唐代 出处:《农业考古》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前人研究牡丹,虽引唐诗,但没有深入分析唐诗与牡丹文化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钩沉爬梳唐诗中有关牡丹的信息,从时间和空间两条线索分析得知:盛唐之前,长安城内牡丹分布较窄,主要是在宫廷和达官贵人府第等处;中唐时期,牡丹于长安城内分布广泛,私宅牡丹和公共场所的种植数量明显增多;晚唐时期,因战乱较多,长安城内的牡丹种植明显减少,并呈现渐次向南方转移的趋势。牡丹所象征雍容华贵、幸福安康的意境,迎合了大唐盛世百姓祈愿繁荣昌盛、富贵平安的美好愿景。虽唐末多乱,长安牡丹种植渐趋减少,但唐牡丹文化的内涵却深入人心,仍是古人祈求尊贵安康的精神寄托。唐朝是中国牡丹文化形成的里程碑,长安是牡丹文化的孕育之地。它影响带动了各地牡丹的种植,保存了牡丹存续的文化基础。
[Abstract]:Although the former study of peony, alth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ang poetry, but not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ng poetry and peony culture. This pape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about peony in Tang poetry,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analysis of two clues: before the prosperous Tang Dynasty, The distribution of peonies in Changan City was narrow, mainly in the palace and imperial palace; in the middle Tang Dynasty, the peony was widely distributed in Changan City, and the number of peony in private houses and public places increased obviously;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because of the war, there were more peonies and public places. The planting of peonies in Changan City was obviously reduced, and it showed a trend of gradual transfer to the south. The peonies symbolized the grace and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and catered for the prosperity and prosperity of the people in the prosperous times of the Tang Dynasty. Despite the chaos in the end of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decreasing cultivation of peonies in Changa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eony cul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and is still the spiritual sustenance of the ancients praying for the nobl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The Tang Dynasty was a mileston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eony culture. Changan is the breeding ground of peony culture, which influences the planting of peonie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preserves the cultural foundation of peony.
【作者单位】: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
【分类号】:K242;I207.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绍林;关于洛阳牡丹来历的两则错误说法[J];洛阳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2 陈平平;中国宋代牡丹谱录种类考略[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 郭绍林;《增订注释全唐诗》处理牡丹诗所存在的问题[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阎双喜;中国牡丹史考[J];中国农史;1987年02期

5 久保辉幸;;宋代牡丹谱考释[J];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秋银;试论郭泰之不仕不隐[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光照;隋大业世东都洛阳国家图书整理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张金铣;南汉史料史籍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琳;五代十国的流民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谈莉;;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晖;“爱民如子,尤恤茕独”——唐贤官才子灩信陵史实钩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林虹;试论白居易的妇女观[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8 梅华;;平衡的打破与重建——韦应物性格的独特性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9 阚绪良;;《后汉纪》校读札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贺从容;;从吕大防《长安城图》与考古资料看唐长安城坊内的十字街宽度[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3 郝延霖;;论西域文学(代序)[A];西域文学论集[C];1997年

4 张劲松;;陈崇与东佳书堂关系的再认识——基于谱牒与地方志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侯伯鑫;刘正先;杨曦坤;涂安娜;陈周;;湖南牡丹栽培应用史考[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6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贺从容;;唐两京城坊曲形态之探析[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8 霍宏伟;;隋唐洛阳东城形制布局的演变[A];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邬国义;;关于墨海书馆一首诗的诠释[A];近代中国(第十六辑)[C];2006年

10 程义;;唐代长安城周围墓葬区的分布[A];唐史论丛(第十三辑)[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秉玲;芍药属植物超低温保存花粉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研究及花粉库的建立[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爱华;乱世与古小说[D];南开大学;2010年

5 陈建新;李渔造物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瑜;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晓林;唐律“七杀”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曾忠忠;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中国古代城市形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野;唐彦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苏健;李白诗歌意象的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郭晨瑛;江南牡丹盆栽及花期调控技术的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黄艳春;胡宿及其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张冬冬;崔府君故事流变论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书与文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璇;宋代茶文化与宋代士大夫意识[D];江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杨宝霖;;宋代花谱佚书——沈立《牡丹记》[J];农业考古;1990年02期

2 陈平平;中国牡丹的起源、演化与分类[J];生物学通报;1997年03期

3 陈平平;欧阳修与牡丹[J];中国园林;1998年06期

4 陈平平;我国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的再研究[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9年04期

5 王子凡;张明姝;戴思兰;;中国古代菊花谱录存世现状及主要内容的考证[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01期

6 陈平平;我国宋代的牡丹谱录及其科学成就[J];自然科学史研究;1998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黄雯;中国古代花卉文献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文秀;唐长安城的衰败——从唐诗窥其一斑[J];唐都学刊;2005年05期

2 张永帅;;唐长安住宅的形制与布局[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谈莉;;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刘志远;;雏议唐代“夜市”经济的雏形——鬼市[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吴孟显;;唐代官员择宅与城市空间之关系初探——以白居易的宅第变迁为中心[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李华清;;盛唐长安的房屋租赁业[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7 芦蕊;;唐中后期市场制度变迁原因探析——以唐长安东、西两市的演变为例[J];榆林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天虹;;从“市”到“场”——唐代长安庙会的兴起与坊市制度的破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左鹏;;论唐代长安的园林别业与隐逸风习[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王蓬;;月下豪饮马上诗[J];丝绸之路;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茹冰;;唐代长安城牡丹的引种与传播[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一辑)——郑州商都3600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欧阳维诚;;从唐诗中体会住宅风水[A];第四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暨第二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精选论文集[C];2010年

3 匡海波;陈小荷;;唐诗文本自动分类的算法研究[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袁行霈;;唐诗风神[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学艺术的对话与共生”中国文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5 党永庵;;长安红叶[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一○年)[C];2010年

6 高桥忠彦;;从唐诗看唐代的茶与佛教[A];禅茶:历史与现实[C];2009年

7 杨春霖;李思敬;;唐诗新诂[A];唐代文学研究(第四辑)[C];1993年

8 石云涛;莫丽芸;;唐诗中的丝绸之路西域道[A];“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林庆扬;;评许渊冲先生的四首韵译唐诗[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张国宁;;唐诗与西安旅游[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阿坤;唐诗是怎样发表的[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2 王蒙;从美国作家改唐诗看融会贯通[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胡晓明;唐诗与中国文化精神[N];解放日报;2004年

4 陈侣白;清新优美 纯朴自然[N];音乐周报;2008年

5 叶隽;由德国资源反观唐诗气象[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罗晓晴;踏上“唐诗之旅”[N];中国财经报;2000年

7 吕士君;浙东有条“唐诗路”[N];中国旅游报;2001年

8 韩结根;热爱唐诗从李白开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9 美绒;唐诗意境融入私家园林[N];房地产时报;2004年

10 陶文鹏 赵建梅;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燕妮;城市与文学[D];苏州大学;2009年

2 张菁;唐代女性形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汤燕君;唐代试诗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王永莉;意象、景观与环境感知[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早娟;唐代长安佛教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倩;杜诗与长安文化[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邰三亲;唐代河东裴氏与文学[D];西北大学;2011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吕宁兴;唐长安城市审美气象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李红霞;唐代隐逸风尚与诗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霞;唐代乐伎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2 白茹冰;论唐代牡丹的引种、推广与兴盛[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袁芳馨;唐代长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袁姝婧;唐代“长安诗”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5 毕伟玉;李攀龙唐诗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旭珍;唐代胡笳诗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王亚威;[D];郑州大学;2000年

8 王小辉;论唐诗英译中语用预设的传递[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丽;唐诗翻译研究:翻译理论、技巧、实践[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李林波;唐诗中典故的英译[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923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5923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a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