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土文献看六朝时期西北地方法的特点——以鄯善、河西、高昌诸政权与中原的比较为重点
本文选题:六朝时期 切入点:西北诸政权 出处:《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探讨了六朝时期西北地区鄯善、河西、高昌诸政权法制建设的特点及户籍法、奴隶身份法的几个问题。指出六朝时期西北诸政权大多以六朝等中央政府为正朔所在,在国家行政体制、社会基层组织、文化教育传统等方面,既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又保持了与汉晋文化的高度一致性,成为除江南以外保存汉文化最多的地区,因此才能成为陈寅恪先生所讲隋唐制度渊源的"河西因子",深深影响到北魏的各项改革,成为隋唐帝国典章制度的重要来源之一。
[Abstract]:This paper combines the unearthed documents with the handed down documents, and probes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eg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gimes of Shanshan, Hexi and Gaochang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method. Several problems in the Slave status Law. It is pointed out that most of the regimes in the Northwest during the six dynasties took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the six dynasties as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formed their own lo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aspects of the state administrative system, soci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traditions, and so on. It also maintained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with the culture of the Han and Jin dynasties, and became the most preserved region of the Han culture except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Yangtze River, so that it became the "Hexi Factor" of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s described by Mr. Chen Yinke, which deeply influenced the various reform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t became one of the important sources of imperial regulations in Sui and Tang dynastie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20053)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3AZS020)成果之一
【分类号】:K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庆夫;吐鲁番出土西凉《秀才对策文》考略——兼论汉晋隋唐时期策试制度的传承[J];敦煌学辑刊;1989年01期
2 冻国栋;灩氏高昌役制研究[J];敦煌学辑刊;1990年01期
3 齐陈骏;;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法律文化资料简介[J];敦煌学辑刊;1993年01期
4 张荣强;;《前秦建元籍》与汉唐间籍帐制度的变化[J];历史研究;2009年03期
5 王素;;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补说[J];文物;1996年07期
6 朱雷;吐鲁番出土北凉赀簿考释[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7 杨际平;灩氏高昌土地制度试探[J];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03期
8 余太山;关于“李柏文书”[J];西域研究;1995年01期
9 孟宪实,,宣红;试论麴氏高昌中央诸曹职掌[J];西域研究;1995年02期
10 林梅村;;OI卢文时代鄯善王朝的世系研究[J];西域研究;199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马建兴;;中国古代礼与法关系之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3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戴旭旺;;陈寅恪的“文化阶级”简析[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任强;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法律形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刘军;;北朝侍读考述[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7 王东洋;;中国古代“品行”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影响[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8 庆振轩;;行人辞令与五凉文化积淀和流布[J];北方论丛;2012年01期
9 康震;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张蕊;唐代诗赋取士制度形成的原因[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冯培红;;晚唐五代宋初沙州上佐考论[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2 陆离;;有关吐蕃太子的文书研究[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来有关南朝襄阳地区武力豪族研究述评[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胡同庆;;敦煌壁画中的杖具——笞杖、球杖考[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陆庆夫;陆离;;试论吐蕃统治郭煌的基层组织[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徐晓卉;;宋代以前“博士”流变考释[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高贤栋;;《魏书·李冲传》“旧无三长,唯立宗主督护”辨析[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9 韩香;;中西文化的交融与借鉴——唐武惠妃石椁“胡人驯兽图”再探讨[A];唐史论丛(第十九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郑珊珊;明清侯官许氏家族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英卫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孔令梅;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年
9 沙梅真;敦煌本《类林》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祁晓庆;敦煌归义军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马新;编户齐民与两汉王朝的人口控制[J];东岳论丛;1996年05期
3 朱绍侯;论汉代的名田(受田)制及其破坏[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杨振红;月令与秦汉政治再探讨——兼论月令源流[J];历史研究;2004年03期
5 张荣强;;孙吴简中的户籍文书[J];历史研究;2006年04期
6 臧知非;秦汉“傅籍”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为中心[J];人文杂志;2005年01期
7 黄盛璋;;江陵凤凰山汉墓简牍及其在历史地理研究上的价值[J];文物;1974年06期
8 弘一;;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简牍初探[J];文物;1974年06期
9 裘锡圭;;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简牍考释[J];文物;1974年07期
10 吴震;;吐鲁番文书中的若干年号及相关问题[J];文物;198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立星;;六朝时期安徽中南部地区城市发展概况初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2 刘晓东;论六朝时期的礼学研究及其历史意义[J];文史哲;1998年05期
3 陈鸿彝;六朝时期的社会治安[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3期
4 王淳航;李天石;;论六朝时期的蔬菜种植与流转[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方如金;陈国灿;;六朝时期南方经济作物种植[J];历史研究;1993年05期
6 李靖莉;六朝时期广东的开发[J];滨州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7 严其林;六朝时期镇江的崛起[J];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8 郝润华;论六朝时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谭书龙,李曼曼;六朝火灾论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顾琳;试论六朝时期的邸[J];史学月刊;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梦龙;;六朝时期镇江的崛起和显要地位[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2 黎虎;;六朝时期荆州地区的人口[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3 高燮初;;关于六朝时期吴文化嬗变的几个问题[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4 罗宗真;;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5 彭安玉;;六朝私学的兴盛及其背景探析[A];“江淮地域与六朝历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文华;李巨澜;;六朝时期沿淮两岸的军事重镇及其攻守形势[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邹劲风;;论六朝时期金陵崛起的原因[A];南京区域文化与旅游产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许辉;;六朝时期京口地位述论(提纲)[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郭黎安;;试论六朝时期的建业[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王健;;六朝:镇江与南京城市的历史分野(摘要)[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胡谋;一批六朝时期生活器具出土[N];人民日报;2002年
2 本报记者 谈洁邋实习生 施小宇;古代石头城是座“三国城”[N];南京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袁浩;六朝时期江汉地区政治地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方潜龙;六朝时期江西经济开发若干问题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贤亮;六朝时期江西地区华夏认同感的加深及该区域的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葛海鹏;六朝游侠风貌与游侠诗[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39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1639059.html